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比较分析

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须要比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异同,学习“站起来”阶段有益的观点做法,吸取其负面教训。从“站起来”阶段到“强起来”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时代主题和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教育的方针、原则、方式也必然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针上从“三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在教育原则上从普遍结合到“三全”育人,在教育方式上从半工半读到综合技术教育。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时代;劳动教育;比较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劳动教育,在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初步塑造了劳动教育的基本体系。结合“站起来”与“强起来”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本文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方针、原则、方式的异同,并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几项具体措施。

一、教育方针:从“三育并举”到“五育融合”

以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以“站起来”为主题的探索时期。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决定“站起来”阶段我国的核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毛泽东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大局出发分析社会主义教育,于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 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方针结合起来,作为统一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突显,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就是仅仅强调德智体三个方面,这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强起来”阶段,将“劳”置于五育之中,强调“五育融合”以及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注重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多地突显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彰显教育功能的社会属性,体现新时代的时代特征,是破解当前部分青年好逸恶劳,鄙视劳动人民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从强调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马克思所说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从“三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彰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深化了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同新时代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体现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需要。

二、劳动教育原则:从普遍结合到“三全”育人

“站起来”阶段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开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农学结合的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而言:一是“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新中国成立后,为使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各向自己缺乏的方向发展,消灭工农群众缺乏文化以及知识分子卑视体力劳动的现象,毛泽东提出:“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二是生产部门与学校教育机构普遍结合,即无论是生产部门还是教育机构,都必须实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学校可以办工厂、农场,工厂、农业合作社也可办学校,这促进了生产部门与学校教育机构的普遍结合。同年毛泽东在制订《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时进一步提出: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高等工业学校,农业学校,农村里的中小学,大学校和城市里的中等学校,凡是有条件的要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要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三是学校教育、工农教育、干部教育与一切生产劳动的广泛结合。“站起来”阶段,依据我国基本国情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拓展到工农教育、干部教育;生产劳动也没有局限于现代机器工业工厂勞动,而是能够反映和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生产劳动,包括在农业部门中借助镰刀、锄头进行的简单劳动以及在工业部门手工操作的机器劳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农学结合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并且劳动教育的定位和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是只针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劳动技能水平培养,而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教育,所以当前劳动教育除了要着力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生活的劳动能力外,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劳动态度、习惯的养成。基于此,我们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是破解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则,是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劳动进行广泛结合,将劳动教育普遍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空间的问题,实现劳动教育的“全覆盖”与“日常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原则在“强起来”新阶段的中国化和具体化。

三、劳动教育方式:从半工半读到综合技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农业中学的半工半读,即教学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基本原则是“农忙少学,农闲全学”,学制二至三年,开设语文、数学、农业知识和政治四门课,上课时间采取半日制,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与田间教学、书本知识和老农经验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二是城市职业学校的半工半读。这类技工学校多数采取“三三制”(三天上课,三天劳动),少数采取“四二制”,也有依据年龄安排课时的。[5]三是厂办学校的半工半读。这类学校有三种主要形式,即由职工参加,实行“六二制”(6小時劳动,2小时学习)或“七一制”(7小时劳动,1小时学习)的半工半读班,四级工以上和老技术工人参加,实行“四四制”(劳动与学习各占4小时)的半工半读班,以及初中(或小学)毕业生参加的徒工培训或中等专业、技工学校,多数实行“四四制”。四是高等学校的半工半读。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例,它是一所完全实行半工半读的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和不同年级合理规定“工”与“读”的比例,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技巧,同时也逐步实现生活费自给。五是普通中学的半工半读。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数普通中学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不过一些普通中学也积极与工厂协作或者直接兴办工厂,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如北京市城区中学与工厂协作、工厂在学校设立车间。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半工半读,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生产恢复,但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形态上看,它只是实现了教育与劳动形式上的结合。用形式结合替代实质结合,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问题上的主要教训。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结合,使教育获得科学实践的基础,受教育者学到现代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综合技术教育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新时代我们强调综合技术教育,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充分认识和掌握现代生产所具备的综合知识和基本技术,适应现代化生产和职业更新换代的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广大青年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及劳动习惯,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形成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态度。

“站起来”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扫盲”、“教育普及”、“受教育权”等基础性问题,故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成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最佳方式;“强起来”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育人方面表现为“五育分离”,即“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另外新时代生产现代化对全面发展的通识人才的需求突显,所以综合技术教育成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时代选择。在方式上,劳动教育从半工半读到综合技术教育,体现了我国教育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的转变,体现了新时代生产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符合教育不搞文理分科,不设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是我党对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探索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新时代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8页。

[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0页,第11页。

[5]刘亚雄.办好技工学校,培养更多的新技术工人[N].人民日报,1960年4月10日。

作者简介:

黄婧(1982-),女,汉族,湖南怀化人,经济学博士,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年教改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GYB201935。

猜你喜欢比较分析劳动教育新时代新时代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研究家园·电力与科技(2021年7期)2021-09-10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因时而进及时代意蕴法制与社会(2020年31期)2020-11-20新时代汽车维修费用的节约措施研究商情(2019年39期)2019-08-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年4期)2019-06-25当前幼儿劳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教师·上(2019年3期)2019-04-17兰坪县兔峨中心完小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分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8年1期)2018-07-01新时期加强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9期)2017-05-06Excel、Spss、R在数据分析中的比较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4期)2017-04-10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比较分析商情(2016年32期)2017-03-04尼克松主义与奥巴马主义比较分析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相关热词搜索: 劳动教育 站起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