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心理要素研究

李捷 徐晓荃

【摘 要】 进入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00”后大学生逐渐步入高校校园,他们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本文在此背景下,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维度探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路径。认知明理,夯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情意相融,凝造思政文化氛围,以情感人,情意结合;以行为本,构建多元化实践体系。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知情意行;心理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6-0036-03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这使得西方敌对势力的危机感也随着中国的强大而逐渐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发展环境加紧进行各种阻扰,其中包括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以期达到阻止中国和平发展、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因此,处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面向新青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仍需不断融入新思考,践行新策略。

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重要性

(一)社会环境的改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继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重点,他们通过思想文化、组织构建等手段对我国公民进行渗透,在政治上极力宣扬民主和自由。以2020年疫情期间为例,美国的两大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时报》,从中国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到3月,在有关中国新冠病情报道的评论里,66%的文章是纯粹的负面,32%的文章中立,正面对中国抗疫加以肯定的文章只有一篇。他们不放过每一个对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制度进行抨击的机会。

从社会角度来看,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是领海、领空、领土的安全。而当全世界进入到信息迅达的网络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被逐渐提出,这一安全观中囊括了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就属于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一部分。

(二)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00后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为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思想独特性明显。与80后、90后相比,0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在思想领域更多元化,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结合其不同的微观成长环境,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且很多00后大学生会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去衡量外界或者集体与自己的适应度,如果外在环境和集体能有自己思想体系的用武之地,他们就更能在环境中大展身手;而若环境或集体与自己的思想体系不符,他们宁可选择在环境中沉默,也不愿改变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基于这样的特点,00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更多地加入了自己多元化的思想,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让00后大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生活网络化。00后大学生生活、娱乐甚至思维模式无不体现着“移动互联网”的影子。在网络媒介下,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展现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自我价值追求。从网络中习得,再通过网络作用于他人这样一个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的过程在网络化大背景下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而正是这样的过程给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网络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大学生吸收网络思想的评价标准是自身的感受,与自身思想体系和认知体系或者与自己情感需求相契合的观点就很容易被吸收借鉴,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些被吸收和传播出去的观点,很可能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

二、山西能源学院意识形态问卷调查实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对象为山西能源学院在校大学生和在职教师,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两种,问卷的设计维度均是以心理学研究人的知情意行为基础,以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评价、对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对主流意识形态执着追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四个维度为立足点,意在对山西能源学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知情意行做评估,从而为日后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一)对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认知评价

主流意识形态被正确认识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通过调查发现,新时代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客观、积极评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九成以上的师生都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国情。

在对国内政治认同度较高的同时,广大师生对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渗透的认知情况有些堪忧。在学生问卷中,38%学生认为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渗透离自己生活很遥远;高达83%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相关的现象。在教师问卷中,该情况也同样存在。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以山西能源学院为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认知方面存在两方面特征:

1.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正确认知

中国道路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所形成的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也正是这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走向富强。尤其是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党中央的快速决断和全国人民的奋力配合,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行动,更让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有了正确的认知。这是对日后继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最大鼓励和支持。

2.师生对西方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危机意识不强,斗争性不强

通过调查,仍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目前世情、国情缺少全面分析和判断,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有待提高,对西方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危机意识不强,斗争意识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在主流意識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中,针对西方进行的意识形态攻击,有一种谈虎色变的心态,进而减少对负性问题的解释和纠偏,更倾向于用正向、积极、肯定性的内容代替了现实客观存在的负性问题。这种心态之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课堂教育就逐渐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社会美好的一面,而背后所存在的意识形态领域激烈的斗争却不曾被学生看到。

(二)对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情感认同分析

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情感认同是保障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了主体情感的融入,就能激发自身主动去选择信息。社会中的青年群体迫于生活的压力,对物质需求更强烈。反之,在校青年学生在求学阶段有着更强烈的精神需求,这就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情感融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调查数据显示,66%的学生在课余对党报党刊公众号和新闻联播客户端很感兴趣,同时愿意关注学院官网和官方平台传递的时政热点新闻和主流舆论。有34%的学生认为党报党刊、官方平台宣传的主流舆论让自己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三)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意志因素分析

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正确认知、情感认同和坚定意志是重要的三部分。正确认知是前提,是情感认同和坚定意志的基石;情感认同是对正确认知和坚定意志的巩固;而坚定意志是建立在正确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将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观念转化为行动的核心要素。当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中遇到“不一样”的声音时,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判,都有赖于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因素,简而言之,就是能否矢志不渝地对主流意识形态深信之,并笃行之。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意志品质方面的表现总体向好,但是现在网络中存在的大量消极的、有预谋的、抨击我国意识形态的消息,加之青年学生的求异思想作祟,很容易主动吸收一些歪曲、不良和垃圾信息,从而弱化青年意志,引起道德情感偏差、道德信念缺失等问题。

(四)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践行因素分析

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知情意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培养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通过调查,当师生在面对有争议的舆论热点事件时,更愿意相信政府给予的回应。在井喷式出现的信息面前,如果有人发表了不利于社会的观点,师生均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守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师生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自信。

总体而言,以山西能源学院为例,师生对意识形态教育行为表现结果较令人满意。但从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夯实高校“大思政”格局,发揮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作用,这一任务是迫不及待的。

三、“知情意行”相统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探究

(一)认知明理:夯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

首先,把握认知明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好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展示意识形态领域的“真善美”,又要敢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假大空”作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既要有敢于斗争的魄力和勇气,又要有善于斗争的艺术和能力”,但斗争的前提是青年学生要能够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因此,高校教师既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又要善于展示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对正面案例给予自信的弘扬和传播,对负面案例要给予学生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批判,用科学的理论和严谨的思维分析问题,让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的认知。

其次,创新以认知为导向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符合新时代特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网络意识形态也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络文字的传播上了,随着短视频经济的兴起,网络传播视频化占据主流,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与这样的网络特点相结合,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满足青年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网络战场中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入侵进行一场较量。

(二)情意相融:营造思政文化氛围,以情感人,情意结合

主流意识形态要构建思政大格局,调动校园文化要素,坚定思政文化自信,做到以情化人,以情感人,在“润物细无声”中唱响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首先,构建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隐形课堂。校园文化中可以蕴含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起到联通学生精神需求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桥梁作用。本土性、校本性、原创性的校园文化作品,比如自编歌舞、剧本、校训校风、校园标语、校园涂鸦等能引导大学生沉浸在正能量的环境中,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其次,在以情化人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对“四个自信”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向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不论是在课堂主战场还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的隐形课堂的教育,都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克服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远离干扰、战胜诱惑,在砥砺中前行,在拼搏中进取,形成高尚的意志品格。

(三)以行为本:构建多元化实践体系

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评价、对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对主流意识形态执着追求,其最终落脚点都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高校要构建多元化实践体系,来确保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

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汇集的前沿阵地,当前我们的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信息难辨真假,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和较低的辨识能力产生的矛盾,容易受到侵蚀。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一系列现实因素促使我们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

2.鼓励教师、辅导员理直气壮的讲马克思主义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随着意识形态斗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国际社会上愈演愈烈,“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要给予思政课教师更多支持,教师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更能以理服人、以德感人。

3.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是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国家安全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学者教授们出国留学或做访问学者回来之后,11.7%的人在政治认同、政治价值观层面上有重大变化;学生17.8%有变化。所以,高校已经变成了西方与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而且近年来的很多舆论事件也都发生在高校学者和教师身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有一段讲话,“高校不少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只要是学术问题都可以研究,但研究成果怎么使用要有个规范,课堂上怎么讲也要有个规范。”

【参考文献】

[1]宋辉,蔡静.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思维角度:基于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J].天中学刊,2021,36(6):28-3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03-20(001).

[3]李光胜.“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6):40-43.

[4]张磊,王建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的表征、困境及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66-72.

[5]崔亚会,郝倩,董宜祥.网络圈群视阈下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117-120.

相关热词搜索: 意识形态 要素 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