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与博物馆联动,为提升学生素质助力

摘 要: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学校教育的第二教育系统。虽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但博物馆社教功能的发挥与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两者之间未能很好的融合贯通并实施。本文试从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博物馆在开展馆校结合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的衔接、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多样性、馆校结合项目长效机制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社会教育;馆校结合;第二课堂

社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外教育的内容之一,相比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它不仅伴随着人的一生,还可以反过来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方向及效果。博物馆是典藏、陈列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其体现出的科学性、历史性或艺术等价值,对提高个人素养乃至整个国民素质都大有裨益,当然也是学生非常好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一、开展馆校结合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及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虽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从社会关注度来看,人们还普遍存在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不够,意识落后的现象。现阶段,能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人并不太多,即使是处于知识积累阶段,本需要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的学生们也由于繁重的学业、升学的压力等因素,忽视并放弃了走进博物馆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据统计表明,中国青少年学生平均每年走进博物馆的次数仅为0.15次,而在欧美发达国家,青少年平均每人每年进入博物馆为3次左右。由此可见,社会普遍存在青少年对博物馆提供的社会教育资源不够重视、利用不够的现象。这也就造成了国家虽然大力提倡推進学生素质教育,但实际措施不多、效果不明显的现状。笔者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质量的考评还是升学率在起主导作用。在这种教育机制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教育资源没有被学校充分的挖掘、利用并确保实施,因此造成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家长都愿意将时间、精力及金钱花在学校课程及校外文化课辅导上,学生几乎没有空余时间走进博物馆接受社会教育,这种现象虽然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所改进,但由于教育体制没有改变,所以应试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得到真正地改变。

2. 从教育管理来看,学校没有主动去发掘教育资源的机制,不愿意费心去拓展有效的素质教育途径。即使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教育,虽然应试教育的导向作用及压力没有中学阶段强,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考评要求及实施督导,组织低幼年级学生出行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交通、组织等繁杂的工作,学校处于综合考虑,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不会主动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校外场所进行综合性素质教育。

3. 从博物馆的角度,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社会文化教育政策,博物馆也没有制定出成体系的社会教育实施方案,博物馆与学校协作开展社会教育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强。再加上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多数博物馆不愿在社会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

4. 全民整体缺乏对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认识,这与现实民众浮躁有关。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快递、外卖、快时尚等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滋长了人们浮躁的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的形成。现在的青少年空闲时间都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等快捷方式获取知识,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走进图书馆、博物馆,吸取知识、了解历史文化…他们只满足于通过网络快速片面地获取知识信息,却忽略了历史文化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知识是需要不断学习来积累的。

二、对馆校结合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1. 教育主管机构应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中明确规定学生进入博物馆等场所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基本标准。国家或各省市教育委员会可以在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有关的法规或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学生进入博物馆的基本次数,大力推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博物馆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社会教育活动方案,具体活动的组织由学校规划实施。相关费用如果政府财政能支持可以由政府来兜底,如果财政支持困难可以由学生家庭来支持,当然是在规范收费标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实施情况的督导的前提下。

北京市的馆校结合开展社会教育工作走在了前面。据了解,北京市教委规定各中小学每周二下午为学生开启兴趣活动课堂。在此课堂上,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等轮流进学校,对学生进行讲座与互动活动。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考试成绩计入每学期的学业总成绩中。通过此举,在保障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调动了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进一步强调了博物馆知识和非遗的传播和传承性

2. 政府应该出台有关促进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首先,对博物馆走进学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政府要相应地给予配套的工作资金,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及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博物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其次,博物馆应加强与各中、小学校协作,创建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基地”等场所,鼓励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们走上学校的讲台,在学校开设知识大讲堂,面对面地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博物馆通过与学校共同举办征文演讲、主题班会、情景体验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博物馆可制定多样性的,寓教于乐的研学活动方案,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或户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主动性。最后,随着高科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博物馆也应积极探索社教新模式,充分运用网站、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建立“数字博物馆”,对馆藏文物及陈列展览进行线上宣传,充分发挥并延伸博物馆的传播及服务功能。

3. 由政府主导,加强宣传,提升全民对博物馆价值的深刻认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媒体,大力宣传博物馆的公益性和良好的教育作用,使全民都有进入博物馆接受社会教育的意识和能动性,逐步地让全民养成喜爱参观博物馆、喜爱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论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件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目前,馆校结合项目在国内科普类专业性博物馆施行,已有一些进展,但实施效果一直未达到预期。笔者认为,究其主要原因是博物馆所设计的社会教育活动未能与学校教育达成共同的目标,博物馆大力宣传社会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学校现阶段推行的应试教育有偏差4,博物馆社教功能的发挥与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两者之间未能很好的融合贯通并实施。

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机构和博物馆长效工作机制是馆校结合项目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博物馆不断提升社会教育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科学、更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是馆校结合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学校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社会教育只有在满足学校、学生和博物馆三方的共同需求下,才能使馆校结合得以更加深入、紧密,这应当成为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共同努力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娜《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国纪念馆研究2015年第一辑,第23页.

[2]www.news.cntv.cn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孩子每年进博物馆0.15次专家吁应成必修课>.

[3]www.moe.gov.cn《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物博发〔2020〕30号).

[4]廖红《中国科学技术馆馆校合作的实践与思考》,科普研究2019年第二期,第48页.

作者简介:

吴岚 (1974.2-),女,汉族,重庆市人,本科,文博类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韩国独立运动史。

猜你喜欢社会教育第二课堂01—02合刊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21年1期)2021-03-03“第二课堂”教育·综合视线(2019年8期)2019-08-27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3期)2018-05-14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1期)2018-05-14公共教育文化机构在文物保护事业中的使命与作用卷宗(2017年25期)2017-10-17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探究东方教育(2017年14期)2017-09-25论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6期)2017-06-20小议如何培养幼儿感恩的心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1期)2017-03-04成长课堂第二课堂(初中版)(2015年12期)2015-12-26三谢《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初中版)(2015年10期)2015-12-07 相关热词搜索: 助力 联动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