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新食品区”平台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张雷 李凤林 金晶 王英臣 田露 李美善

摘 要:基于对吉林省多家食品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挖掘与解析,同时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的与中新食品区校企合作办学现状,提出了若干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中新食品区

Research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China-Singapore Food Zone" Platform

ZHANG Lei, LI Fenglin, JIN Jing, WANG Yingchen, TIAN Lu, LI Meishan

(Jilin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Jilin 1321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many foo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Jilin Provinc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is topic, and in-depth exca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food major of our school and the Sino-Singapore Food area, sever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are proposed.

Key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fus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new food area

1 食品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学校与企业联合,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取长补短,构建一种资源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这是教育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不仅能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发展,还能为学生的成才增添强大动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相互协调,能够切实增强教育的适应性。但就前期调研结果来看,吉林省食品行业校企协同育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与“中新食品区”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和企业双方对共教的重视程度不够,官方引导不够到位,对此疏忽了共教这个重要的环节,且校企之间缺乏共教的主动性。大部分校企在合作中未能获得最大收益,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未能正确落实,且没有合适的机遇和挑战,校企合作的交互点少,导致校企合作收益少。②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不符,进入企业后还需再进行专业培训,企业所需知识与教学内容不符,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甚少,缺乏企业认同感。③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调不到位,不能形成良好的合力;企业创新能力弱,政府宣传力度小,教学理论与企业文化差异较大,导致三方驱动力不足;校企之间缺乏制度交流,导致产教融合相关制度不完善。大部分产业都遵循传统发展方式,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没有奖励及鼓励政策,未能激發相互间合作的积极性;企业担心学生并未完全受过专业培训,担心设备损耗;学生的生产技术还不熟练,担心不能保证生产效益。吉林省高校与“中新食品区”企业合作较少,不仅不了解,有的甚至从未听说过,表明企业宣传不到位,高校对校企合作的关注太少,企业知名度略低等。基于吉林省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要结合现阶段各应用型高校办学情况和办学理念,找寻“中新食品区”企业进行合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认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 食品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2.1 强化校企合作意识,深化校企合作显隐性功能

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食品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校企合作使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与企业岗位无缝衔接,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从学校层面来看,这不仅能够切实地了解食品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食品专业设置欠缺的地方,对食品人才培养进行精准地定位,能够让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等方面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同时,还能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育成本,并且通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碰撞,可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增强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不仅能够带动招生和就业,还会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从企业层面来看,①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可以深度了解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优势特点,及时将企业的用人需求反馈给学校,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需求和稳定需求。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在师资队伍方面开展双向交流与合作,进行职工技能培训和相关科技研发,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增加企业收益、节约成本,并且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2 建立校企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育人深层次融合

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都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经过完善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兼顾整体的共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校应用本科高校食品专业的特点,并咨询了多家中新食品企业,在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强化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3个食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的内容,尤其是在岗位能力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答辩等方面都凸显了企业的分量。在岗位实习阶段,由学校、学院双级牵头建立学生与企业对接关系以及顶岗实习企业库,主要是以企业进校园召开顶岗招聘会(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同时进行),以及学生自由在顶岗实习库中进行自由选择企业进行实习,实习实践不少于5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同样要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实习,毕业实习不少于14周。毕业论文设计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提出论文研究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条件完成论文实验。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努力做到让知名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到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来,提高企业对学生的考核力度。

2.3 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形成校企合作新常态

形成“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成为教育新常态,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向校方宣传中新食品区在吉林省的作用与分量,凸显中新食品区的作用,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这样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才能相互协调,形成良好的合力。如果政府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学校和企业二者很难持续深度合作,所以很多企业和学校所构建的合作关系都难以延续。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同时,政府应积极开展专项活动,进一步宣传“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等相关政策,促成更多的校企合作。

2.4 创建校企合作中的奖励机制,实现由被动服从向主动合作转变

政府应积极采取校企合作奖励政策,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或者设立奖励性项目,树立校企合作先进个人,突出成果质量,避免弄虚作假,鼓励高校相关教师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通过建立配套的奖励机制,有效提高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再者,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还只是学生进企业实习,而很少有食品企业高管进入校园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对此,政府相关部门等应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及个人予以奖励,尤其是向参与到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答辩、中的企业工程师提供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2.5 立足校企双方意愿,建立校企共赢机制

①精准制定利益分配准则,不同企业类型准则应该存在差异性,不能一个标准通用全部企业,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校与企业合作时所产生的多种利益矛盾。②校企双方要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选择适合双方的“校企协同育人”互利互惠的模式。③所制定的管理体系既要保障双方的利益,也要易于操作,应动态化地制定相关制度加强校企合作计划管理,保证学校与企业开展更加长远、深入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要让学校与企业受益,更要让学生受益,所开展的合作活动要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工作时间要保证在8 h之内,尤其是倒班工作,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与生理上的慰问工作,否则容易出现学生厌岗,甚至弃岗的现象,所以在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环节企业应该设立特殊补贴积金,学校对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2.6 建立校企多渠道合作方式,推动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目前校企对接方式最多的是私人感情联系,说明合作方式还比较低端,可选择企业范围小,对企业了解的还不充分,合作渠道相对狭窄。“校企协同育人、产教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选择合适、优秀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急功近利、应付了事与育人的目的背道而驰。①应对企业有全方位地了解,要求学校对即将展开合作的企业从其资质、设备设施、生产工艺、诚信度等情况进行深入地调研,并有全面、客观的认知。在这些条件下,筛选出合法合规、设备设施完备、诚信度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中新食品区”企业作为合作对象。②学校与合作的企业要高度契合。合作企业要与学校所设置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③学校要与企业双方达成共识。合作双方要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同时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将学生当作短期廉价劳动力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要极力排除出合作范围。

3 结语

近年来,食品行业发展愈发迅猛,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应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食品专业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是教学改革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涵义,修订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存在的问题,创建校企合作中的奖励机制、严格遴选校企合作单位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贯彻落实、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对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建立大有裨益。相关举措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满足食品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推动食品行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让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实现利益最大化,增加学生就业率,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莉.应用型高校政校企协同育人的推进路径[N].宁报,2021-07-08(8).

[2]张晶薇,张国峰,汪江,等.转型发展高校产教融合整体化协同育人实践策略及保障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21(3):39-43.

[3]杨玉泉.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1(2):87-91.

[4]胡晶晶.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高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2):15-18.

[5]李亚娟,徐思思,宋晓冉,刘亚楠.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1(10):99-101.

[6]王麗亚.高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创新研究:基于教师、企业、学生的调查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36(4):1-8.

[7]赵锐芳.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研究: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热动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26):228-229.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中新食品区”平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GH20413)。

作者简介:张雷(1984—),男,吉林白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教育。

猜你喜欢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探究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15期)2020-07-23基于复合型紧缺人才培养的盾构施工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与创新科教导刊(2020年15期)2020-07-14试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年12期)2020-07-06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型” 高职旅游人才培育研究北方经贸(2020年6期)2020-07-04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基础语言类课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新丝路(下旬)(2020年6期)2020-06-12高职校企合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及应对措施广西教育·C版(2020年3期)2020-06-08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活力(2017年8期)2017-08-14校企合作方式下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5期)2017-07-31多视角关注地方高校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33期)2017-05-31应用型高校学生价值观养成社区环境构建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32期)2017-04-06 相关热词搜索: 中新 机制 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