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内“小农田”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谭春媚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中学地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是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小农田”建设,是当前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工作的一条创新途径。文章以初中地理教学与学校“小农田”建设的有机融合为例,结合教学与劳动实践,论述“小农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的气候、灾害性天气、土壤温度等几个常见要素的影响,以及在实践中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劳动教育;“小农田”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强调着力培养地(区域认知)、理(综合思维)、知(人地协调观)、行(地理实践力)四个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融合劳动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实践习惯、增强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发展,又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开设了专门的劳动课程,积极开辟校内劳动教育“小农田”,努力将校内劳动教育“小农田”办成具有实践性、观赏性、示范性的特色劳动基地,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重点谈谈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问题。

一、明确的目标引导,“小农田”建设成为“大文章”

为更好地指导和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小农田”,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成员包括语文、地理、生物、化学、综合实践等多个学科教师,共同拟定“小农田”建设目标,指导学生主要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

(一)认知性目标

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准确说出劳动工具的名称和一些植物的名称、生长特点等,懂得种植需要的环节,初步掌握一些种植方法,学会栽种一种蔬菜。

(二)参与性目标

通过校内“小农田”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学会分享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诚实劳动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技能性目标

树立学科融合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學会将学科知识运用到校内“小农田”劳动实践中,学会观察气候、天气、土壤温度变化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科学地种植农作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有了目标的引导,学校“小农田”建设就有了清晰的方向,让“小农田”建设成为“大文章”。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在加强劳动教育建设“小农田”的过程中,要注意地理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根据自然规律选准关键节点,如选种、栽种、拔草、收割等,关注气候、天气、土壤温度变化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根据时令灵活安排劳动课程。

二、初中地理与“小农田”建设有机融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学校“小农田”建设的融合方面,涉及了资源、气候、天气、土壤、地貌等多方面内容。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内容,将地理课程知识与劳动教育“小农田”建设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渗透到劳动教育实践中,实现“地理生活化”。反过来,劳动教育实践又有助于学生巩固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进步。

初中地理与学校“小农田”建设的有机融合,必须要重视以下几个常见要素:

(一)气候因素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从化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着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的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达28.7℃。最冷月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16℃。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约为1720毫米。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7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和3月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

(二)灾害性天气

开展“小农田”种植蔬菜瓜果,要预防灾害性天气对“小农田”的影响。广东的灾害性天气也特别多,有“倒春寒”、暴雨灾、寒潮、高温、热带气旋、干旱等灾害性天气。

灾害性天气对“小农田”的影响巨大。比如,“倒春寒”天气常会导致烂种、烂秧和死苗,叶菜类蔬菜出现提早抽薹,早播瓜豆蔬菜作物烂芽死苗。而热带气旋虽有带来降水和解除干旱的积极作用,但是热带气旋所带来的狂风暴雨,对农作物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可直接吹倒瓜豆棚架、打烂菜叶、冲坏菜苗、使瓜豆落花落果、蔬菜生产受损;播种期遇热带气旋暴雨,种子被冲走,造成缺苗;幼苗出土后,一旦受热带气旋暴雨冲击,根系暴露,容易枯萎;热带气旋过后,由于各种蔬菜作物备受摧残,水肥流失,土壤板结,空气湿度大,气温高,往往诱发各种病虫害,使产量下降。所以,开展“小农田”种植要注意关注灾前的预报工作以及减灾措施,将灾害减少到最低。

在地理学习中,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劳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在学习“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时,我们利用“小农田”劳动实践,开展了“种菜我最行”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在生产生活中理解应用所学规律。笔者将学生分成了3个劳动实践小组,以一整天为限,让他们抽签选择种菜的时间段,分别是上午9点多、中午午休时、下午放学后,评选萎苗率最低、成活率最高的小组为优胜组。3个小组的学生都很用心地按所选时间段完成蔬菜幼苗的种植,并能做到早晚及时浇水,最终学生发现在日照较弱、气温较低的放学后进行种植的菜苗长势良好,成活率高,萎苗现象最严重的是中午午休时种植的。通过本次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深刻体验到气温的日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进一步体会到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土壤温度变化

土壤温度(地温)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的形成。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活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过程和非生命的化学过程,都受土壤温度的影响。

直接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越高,作物的生长发育越快。一年内某时段出现低温或高温,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作物的种子必须在适宜的土壤温度范围内才萌发。学校劳动教育“小农田”建设同样不能忽视土壤温度变化这一因素。

三、开展学科融合劳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地理教学为主,因势利导,润物无声

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小农田”融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业和考试需要,注意以地理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把劳动生硬地塞入教学之中,为了劳动而劳动就会变成学生学习的苦差。融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地理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找出两者的最佳融合点,因势利导,让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地理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学生需要、现有条件等方面出发,把握好融合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让劳动真正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激发兴趣,促进发展

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小农田”融合的关注重点应该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非劳动本身。地理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立足点,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创新融合方法,让学生在学科与劳动教育“小农田”融合中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之一。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作为一种创新培养途径,值得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努力地探索。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小农田”的有机融合,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也带给师生很多启发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2).

[2]柳夕浪.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4).

猜你喜欢土壤温度农田劳动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生育进程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2期)2021-06-17竖直U型地埋管群传热特性模拟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8年4期)2018-09-29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1期)2018-03-31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地下滴灌葡萄园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21期)2017-12-13古代器具灌农田科学启蒙(2017年4期)2017-04-10黑板像农田红蜻蜓(2017年2期)2017-03-29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不同覆盖材料对幼龄胶园土壤温度的影响热带农业科学(2016年6期)2016-05-14 相关热词搜索: 农田 培养学生 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