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文化综艺的鼎新范式

摘要:《故事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制作,節目将影视、戏剧、综艺三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致力于打造一个殿堂级的文化新品类。节目将戏剧搬上电视,首创多舞台空间,进行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节目演绎经典,主持人董卿访问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听他们讲述经典背后的真实历史,甚有不为人知的细节。届时,观众可以看到多维空间的舞台转换,这种独特的视听塑造,将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体验。

关键词:媒介分析;文化节目;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自主原创的文化节目

《故事里的中国》讲述中国发生的故事,节目重现了老一辈革命者身处最黑暗的时期,仍坚守信仰为国家与人民无私奉献的历史故事。栏目系统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从中筛选极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观赏维度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经典故事,将戏剧与影视、综艺与话剧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重现新中国的影像记忆,不仅记录经典,更呈现出故事背后惊心动魄的历史印记和革命精神。节目讲述了一段段热血激昂感动至深的故事,还原了一段段有理想有热情的青春年代,一个个故事的真实再现把观众带回到过去每一个鲜活时刻。这不仅是一次感同身受的重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白,经典作品里的绝大多数人物,都是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他们不只是泛黄的传奇,更曾鲜亮地爱过、活过、奋斗过。它努力用时代的语言将过去说给现在的人们,不要忘了经典,更不要忘记国家走过的道路,理应守护先辈们燃烧青春铸就的中国。

(一)节目概况

作为央视首档全新推出的自主原创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制作团队是由央视为主要管理方,对节目策划、资金、人员调控、场地设备做统筹管理,节目拍摄能够得到最大化的灵活性和组织性。栏目组拍摄使用工具充足,圆形旋转Y型舞台设计心思巧妙,为节目整体布景提供了有效空间,便于节目中的嘉宾访谈。央视的品牌影响力使得整个节目的制作效率高、限制少,董卿知性优雅、温婉端庄形象气质以及成熟专业的主持风格十分符合节目定位。导演田沁鑫是中国话剧院副院长,舞台经验丰富,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她所刻画得复杂的时空结构,强烈的视觉冲击,对国际戏剧领域亦有深远影响。[1]

(二)播出背景

智媒时代的融合发展,促使各类综艺节目席卷中国,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诗词美句,再到《国家宝藏》中的文物古董,从《朗读者》的妙笔繁华,再到《故事里的中国》的史诗经典,文化综艺正在开辟崭新的局面,讲述着古今故事,表达着民族情感,续写着时代精神。历史中的人物,只有经常提及方能使人铭记;纸间里的文字,只有立体呈现方能深入人心。艺术,正在通过史实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无论历史如何延续,恒久不变的仍旧是永不服输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绵延不绝。央视在2019年10月份重磅推出自主原创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将传统文化历史与娱乐有机结合,通过全新的方式展现经典事例,讲述历史故事。

二、媒介技术的互动实践

(一)媒介文化理论

媒介技术的发展进步创造出崭新的媒介环境,衍生出新的媒介文化。1964年的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代表学派)提出“媒介文化理论”,较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霍尔。其中,威廉斯提出传播机制是由言论、传统习俗、机构等多方面共同组成,受众在文化传播中会考虑语言环境、社会日常等因素,进而构成一种分享型的认知模式。而霍尔则强调公众在接收过程中会根据个人的专业背景、生活状况、所处立场等因素对消息内容形成全新的解析和认知。

约翰·费斯克被学界认为与伯明翰学派的思想“一脉相承”,尤其是在意义生产和受众解读方面,他认为“文本是一则讯息,由各种表述性的符号组成,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并且其内涵的意义取决于讯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简单来说,即是指受众在解读媒介文本意义的同时会将自身的经验和立场带入其中,并且通过将社会实践与文本原始意义的相互融合产生出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既是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的创新之处,也是对受众和作品之间的“意义”互动进行研究的出发点。[2]

精神只有得到传承才会恒久,这需要我们讲好历史发生的真实故事。讲故事需要不同的叙事手段、传播样态、表现方式。《故事里的中国》就是通过归纳分析建国以来的现实题材作品,采用创新性的艺术方法,运用话剧演绎讲述人物和故事,致敬英雄楷模、礼赞伟大人民铸就的不朽精神。故事里有人物,人物身上是精神。节目用艺术手法挖掘故事、诠释精神,给受众艺术性的启发与精神上的洗礼,使受众能够在中国的故事里看到故事里的中国,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引起社会共鸣,进一步加强广大受众对栏目的互动解读,增强对节目所阐述历史的高度认同感。

(二)用户定位分析

从《故事里的中国》内容来看,受众对电视文化节目的需求金字塔,正得以稳固形成。节目主持人董卿首先介绍经典影视作品和相关历史背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随后进行的经典作品人物与历史事件人物的访谈环节,使受众得到思想碰撞,进一步获得情感共鸣;剧本围读会,培养观众对节目的认知与观感;影视作品的舞台表演有助于关中国深入体会故事;最后整个节目的持续推进与连贯进行,触达受众的精神层面,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从知识获得到精神源头,节目所呈现的内容越靠近金字塔的顶端,越意味着与观众情感联结的加深。

《故事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大型文化节目,为了面向公众型社会群体,采用以素人故事为核心,以经典作品为传播要素,以明星为撬动入口的模式,成功吸引了受众对电视文化节目的深度关注。节目所呈现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烈火中永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影视作品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其次节目所传达的历史内容与人物故事也抓住了大量观众的眼球,而舞台表演和角色相关的部分所获得的关注度紧随其后。《故事里的中国》抓住了受众需求的根基和共性,“作品”与“素人”成为节目得到广泛传播的真正内核,展现了电视文化节目在内容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历史范畴的经典内容

(一)媒介語境创新

古人把历史故事写进书里、印在纸上,后人运用话剧表演、影视呈现,精彩绝伦的演绎叙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故事里的中国》所呈现的七部经典“作品”讲述了中国不同的历史故事。第一集《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开篇之作,深挖当年地下情报工作者的历史,追忆新中国首部谍战类电影的制作故事;通过《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艰苦奋斗的故事来展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艰难岁月;利用《智取威虎山》《横空出世》等经典影视作品描述了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紧随其后的《焦裕禄》《烈火中永生》《白毛女》等展现历史英雄人物和榜样、反映人民大众真实生活的影视经典。

《故事里的中国》所阐述的主题旨在全民观看的热潮中,受众能真切地体会到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让受众在价值观层面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在精神领域带给观众新的感悟与价值内涵。经典作品、人物访谈、故事情节、舞台表演具象化,作为引发观众兴趣的最重要的要素,不再是实现电视文化类节目融合创新的必要手段,更是充实电视文化节目内涵、获得大众关注的真正关键。通过访谈和影视表演的方式构造形成逐渐清晰地画像,诠释整个民族和国家共同经历的史实情节,抓住了文化传播的内涵,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发了观众群体广泛的情感共鸣。

(二)意识形态表达

《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再现经典作品,使受众对历史事件和影视角色等人物有充分的了解,打开了观众对我国现实主义优秀文艺作品关注的入口,激发了观众对更多经典作品的兴趣。节目涉及众多历史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分别传达了不同的精神意象。地下工作者“李侠”传达的是舍己忘我的牺牲精神;平凡的“孙少平”表达的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邓稼先”代表的是为国家奉献青春的无悔精神;“焦裕禄”用行动传承的是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精神”等。在节目中我们获知了革命时期各个领域内英雄人物的故事,获得了强大的精神感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本节目重温经典影视作品,再叙长征故事,重现英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目的就是让世人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铭记故事里那些平凡普通的革命先烈的历史事迹;传承共产党员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讲述先辈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故事。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新青年,我们要继续书写历史,向世界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四、结论

《故事里的中国》是笔者很喜欢的一档栏目,它通过邀约嘉宾访谈,讲述真实事件,回顾历史;采用话剧表演形式演绎历史情境,再现经典。该节目通过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讲述着时代精神,表达了文化节目的初衷,用独特的创新形式展现了历史风貌,诉说着当代中国。“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生命在消逝,用什么证明我们来过,有人记得”这句董卿的主持词令我记忆犹新。这档节目不仅增强了广大受众的爱国情感,也激发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至少对于笔者来讲是这样的。

参考文献

[1]朱筱筱. 试论田沁鑫剧作中的现代艺术观念和东方美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金旭阳.受众与新闻作品之间的“意义”互动——从媒介文化理论角度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3):158-160.

作者简介:郑晓琳(1994-),女,河北沧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学视域下“檀君神话”的对外传播策略锦绣·中旬刊(2020年7期)2020-09-14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广播(2020年5期)2020-06-27从休闲娱乐到传承发展艺苑(2020年1期)2020-05-06讲好教育扶贫“中国故事”民生周刊(2019年21期)2019-11-13论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都市生活(2019年3期)2019-07-15新时代中国民歌的创作社会环境及传播趋势艺术评鉴(2019年1期)2019-03-11互联网语境下文化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广播(2018年9期)2018-09-29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科技传播(2018年7期)2018-05-06“延安故事”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14期)2018-01-29“中国故事”—东西携手奔小康中国扶贫(2017年15期)2017-08-11 相关热词搜索: 鼎新 范式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