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因与应对:新媒体语境下的群体焦虑

摘要:焦虑本是个体情绪,但在新媒体语境的渲染下,个体情感通过信息传播扩大成为群体心态乃至社会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新媒体时代群体焦虑的传播机制,并试图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和意见领袖的功能为解决群体焦虑提供思路。

关键词:传播学;新媒体;焦虑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焦虑在心理学上表现为对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产生的紧张、抑郁、不安等烦躁情绪,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产物,是一种现代性体验和快速变迁背景下的时代症候[1]。焦虑虽然是个体情绪,但是它可以依附于技术和情境进行情绪传播,进而转变成群体焦虑。新媒体的介入与主导信息的流动,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建构[2]。它加速了情绪的传递,使焦虑通过信息的传播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各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容貌焦虑”“职场焦虑”“教育焦虑”,这些不同领域焦虑情绪的新名词层出不穷。焦虑已经成为当下必须重视并且亟待解决的一类社会心态问题。

1 群体焦虑的特性

1.1 诱因的突发性

群体焦虑的诱发情境具有突发性、负面性和不确定性[3]。首先,它的产生难以预料,没有规律可循。其次,群体焦虑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它带来的负面情绪危害性极大,在短时间内传播范围广。最后,导致焦虑的诱发情境来源并不明确,增加了解决群体焦虑问题的难度。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的发生难以预料,即使多项举措共同发力避免群体焦虑产生,但是仍然难以完全阻止恐慌情绪的蔓延。

1.2 情绪构成复雜

焦虑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而是掺杂着紧张、恐惧、不安、抑郁的负面情绪综合体。这些负面情绪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有一种负面情绪的存在,另一种负面情绪就会被唤醒,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会对人产生不好的影响。

1.3 病毒式传播

焦虑的传播本质上是情绪的诉求和分享。根据病毒营销研究,惊奇、愉悦、悲伤、愤怒、恐惧及厌恶六种诉求可以直接推动一个事件在虚拟人际网络中的扩散[4]。当含有情感的事件被讨论后,分享者和被分享者的思维处在同一层面,通过语言的描述可以快速构建一个情境,在此情境中当事人的情感很容易附着在语言上被他人捕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共情。因此含有焦虑情感的事件极易引起病毒式传播。情绪的易传播性和易感染性决定了它不是短暂存在的,它可以被贮存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当人们陷入相似情境时,上次被贮存的情绪会被唤醒。这种原本只是少数个体的焦虑,在短时间内能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成为绝大多数人共有的消极情绪。

2 贩卖焦虑: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2.1 社会环境因素滋生焦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但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加上多元文化的涌入,人们的生活充斥着迷茫和不确定性。许多人逐渐在诱惑中迷失了自我,盲目跟风丢失了最初的信仰。研究表明,许多焦虑都是由社会外界压力造成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和经济利益分配的急剧变化是焦虑出现的根本原因。

很多时候社会资源的分配没办法做到绝对公平,在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家长焦虑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即使背负房贷也要买学区房。应届毕业生焦虑就业竞争激烈,仅凭本科学历找不到高薪工作,只能选择继续考研或考公务员,考编考研人数逐年增长。类似的焦虑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归根结底源于社会上的种种竞争。

2.2 同辈比较导致焦虑升级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作为社会动物,常常通过与相似个体比较的方法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社会比较又分为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两种方式。现代社会人们通常会选择向上的社会比较来评判自己。多数人选择同辈作为自己的比较对象,因为他们觉得同辈与自己从同一起跑线出发,这种比较得到的结论相对客观。但是事实上每个个体的能力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盲目对比后一旦发现自己与同辈在能力、荣誉等方面差距较大时,焦虑就会产生。更严重者会丧失自我效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上的焦虑甚至会发展成生理上的病症。

同辈比较发生在任何行业和任何年龄段,病态的竞争和比较导致内卷现象愈发严重。“内卷”一词近来火遍全网,它原是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主要指文化模式的固化从而不能进一步发展,无法转化成新的文化形态[5]。现代网络语境下的内卷指人在激烈病态的内部竞争中被迫投入更多的精力,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施展,不去向外扩张,作出一番努力之后却得不到相对应的回报。宽泛来说,任何无实际意义的精益求精都是内卷行为。内卷的产生与同辈比较有着紧密的联系。不难发现,内卷现象多发于学校和职场这两个场所。首先是因为这两个地方有大量的同辈人,其次是因为这两个场所发生的竞争都和最终的个人成就挂钩。成就不仅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经同辈衬托从而体现出的。在学校中,成绩要比别人好、排名要比别人高才有机会被好学校录取;在职场上,工作要比别人努力,考核绩效比别人好才能获得更多奖金。在这样的高压下,人会追求更高的排名。为了取得更高的排名,多数人选择付出更多的努力。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意义,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另一部分人发现其他人正在努力,担忧自己不努力就会落后从而被淘汰,因此被迫加入竞争。根据社会比较效应的逻辑,同辈的成就越高,个体的比较优势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就会越低,从而导致个人效能越低[6]。对于成绩处在下层的人来说,比较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大。同辈比较之后发现个人能力不如他人会产生焦虑,为了摆脱焦虑盲目内向演化努力,被迫参与内卷。但是由于内卷更多是无效努力和无意义的竞争,实际的成果不尽如人意,会使自身更加焦虑。

2.3 受众的认知障碍

新媒体技术建构的认识场域发生在屏幕上,受众的认知对象不是现实中具体的人、事、物,而是屏幕中呈现的各种数字符码[3]。因此受众接收的信息不是立体的,而是被数字符码简化后的平面化内容。认知本身是具体的,它发生在由人类构建的真实社会情境中,同时人的认知思维依赖于情境。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将真实发生的情境浓缩进扁平化的文字符号里,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受众的真实感受和理性认知能力,使受众产生一种虚拟现实感,与信息之间隔着一层膜。因此当人们在新媒体上获得信息时,大脑没有办法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这就是受众认知失调。例如,有的人看到媒体报道了有人被闪电劈中的消息就担心自己也被闪电击中,一到打雷下雨天就会害怕。其实人被闪电劈中这件事是在极端概率下才会发生的事情,但是由于认知失调,受众的恐惧情绪被放大了,才会担心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信息在新媒体上的传播速度极快,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在微博等信息聚合平台上发布。受众在信息轰炸下大脑过滤、筛选和识别信息的速度会变慢,负荷过重之后会逐渐产生认知疲劳,渐渐对信息感到麻木。认知疲劳状态下人们接收信息会受到阻碍,仅靠文字或视频的视听方式会使受众对“真实”的体验消失。明明是未曾经历过的危险、恐怖事件,却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脑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

2.4 自媒體的推波助澜

焦虑的传播离不开自媒体在幕后的推波助澜。自媒体是指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属于自己的独立媒体账号的新媒体的总称。技术的变革使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步成熟,移动端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无法忍受冗长的视频,对简洁短小的视频需求不断增加。顺应时代的潮流,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融媒体时代,自媒体被赋予了话语权,他们不仅是新闻制造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与传统主流媒体不同的是,自媒体的传播手段偏向私人化、自主化和平民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其源头和真实性在还未证实的情况下就已经被广泛传播,影响人们对事情的判断,加重了人们的焦虑。部分自媒体和营销号追求流量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完全不考虑信息发布之后是否会引起网民的恐慌和焦虑。比如在疫情期间,许多媒体在未经医学专家证实的情况下,将双黄连有抑制新冠病毒的信息发到网上,引起民众大规模抢购双黄连,民众的焦虑情绪再次升级。

3 应对焦虑:引导受众正确释放焦虑情绪

3.1 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在两极传播中,具有传播信息功能且具有支配和引导地位的角色,是信息发布和产生影响的中间过滤环节,对信息传播有重要的影响。意见领袖对信息的传播有协调和干扰的作用。如果意见领袖提出的观点是符合其团队成员主张的,那么意见领袖的观点会取得多数人的认可,双方协调操作,能给大众传播提供长久的动力。

互联网时代,意见领袖往往是一些自媒体和有独特见解的网红,他们观点新颖,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到许多人的追捧。面对群体焦虑,意见领袖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个人言行对受众的影响,理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引导受众正视焦虑。因此意见领袖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传播谣言,不发布虚假信息,拒绝道德绑架,避免发布引起受众“身材焦虑”“容貌焦虑”“学业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信息,多传播具有正能量的、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信息。

3.2 强化议程设置,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强调程度,和这些命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程度成正比关系。议程设置包括“媒体议程的设定”“公众议程的设定”“政策议程的设定”三个环节[7]。如今各种风格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受众的兴趣转移十分快速,单纯传播信息的议程似乎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鲜感。为了吸引受众,一些议程设置迎合低俗需求,靠做“标题党”博得受众的关注。因此,大众传媒作为大部分受众接触信息的第一传播主体,首先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确保承载核心价值观的议程传播渠道[8],杜绝虚假不实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其次大众传媒要把握传播主动权,有的放矢,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及时发声,同时注意舆论的引导,避免引起人们矛盾和焦虑情绪,要倡导积极的理想信念。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患焦虑症的人数在逐年增长,社会对焦虑症患者的关注还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加强。对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不足,导致许多人将焦虑视为洪水猛兽,对于焦虑闭口不谈,有焦虑的症状后不愿去医院寻求帮助,焦虑症状不仅不会缓解,还会严重恶化,妨碍正常生活。对此,国家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向人们科普什么是焦虑,分析焦虑的来源,探寻焦虑传播的原因。让人们正视焦虑,了解焦虑,并且不要对焦虑的存在感到恐慌。学校、单位和社区都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呼吁大众对已有焦虑症状的民众给予理解,鼓励他们积极就医。

4 结语

群体焦虑是一个无法被避免的社会问题,但绝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诚然,焦虑可以化为奋斗的压力,从而提升自我,但是现在丰富的社交媒体生活不仅不利于个人焦虑情绪的释放,还容易通过转发、分享、点赞的互动形式形成矩阵式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表情包的形式来调侃焦虑,于是这种戏谑焦虑的方法逐渐成为一种丧文化的表达方式,面对焦虑不想办法缓解、治愈,而是以“躺平”的形式任其蹂躏。群体焦虑会产生一种不健康的信息环境,在这个视域下,个人积极性遭受严重打击,甚至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社会要加强对焦虑的关注,人们也应该用平常心对待群体焦虑,从多角度出发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寻求化解焦虑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洋.群体焦虑的传播动因: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基于微信育儿群的研究[J].新闻界,2020(10):40-59.

[2] 刘丹凌.新传播革命与主体焦虑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6):93-128.

[3] 俞国良.群体焦虑抑或社会焦虑:特点、成因和应对[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406-411.

[4] 栾心怡.“贩卖焦虑”现象流行背后的传播机制[J].青年记者,2018(06):7-8.

[5] 方慧.探析内卷视域之下年轻群体的焦虑传播[J].视听,2021(07):196-197.

[6] 曹蕊,吴愈晓.班级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教育期望: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J].青年研究,2019(05):25-33,94-95.

[7] 马驭.网络时代新媒体新闻评论的引领与创新[J].视听界,2021(03):91-93.

[8] 薛一飞.新媒体传播的议程设置实践创新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3):30-31.

作者简介:徐彦青(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指导老师:冯菊香

猜你喜欢传播学焦虑新媒体《广东一分钟》对城市形象的微视频传播传媒(2020年21期)2020-12-07刍议新媒体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科技资讯(2018年35期)2018-03-11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陕西教育·高教版(2018年12期)2018-01-02浅议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的经营创新中国广播(2017年11期)2017-12-02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3期)2017-04-12急诊护士干预后焦虑状况改善研究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10期)2017-02-05怎样克服外语课堂上学习者的焦虑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4期)2016-12-23高中生不同宽恕、同伴接纳与焦虑水平的关系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4期)2016-04-19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8-07论中国传播学本土化与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对策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3期)2004-04-21 相关热词搜索: 动因 语境 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