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多元化与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刘旭科

乡村振兴是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计划,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变革,农村金融需求逐渐增多,其需求范围、需求形式、需求主体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金融供给以金融需求为指引,这也必然促使金融供给侧改变发生变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在相关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本文主要就乡村经濟的多元化经济需求,论述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一、乡村振兴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意义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村人口已突破6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乡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因此,必须实现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支持和支撑,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三农”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了相关工作,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以便应对目前乡镇振兴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形势,从而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供需平衡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乡镇振兴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助推器。随着乡村振兴金融的多元化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了最基础的单元,如何为新型农业主体实现融资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将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作为重点工作方向,致力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多元化注入足量的金融血液。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支撑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催化剂。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为其打造宜居的环境,而良好的“乡风文明”可以提升乡镇村民的文明程度。在环境的改造和农村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涉及金融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现有的环境问题,提升农村科学生产水平和村民综合素养,实现美丽文明乡村的建设目标。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的奠基石,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着力点。农村人口生活收入普遍较低,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工作中,要提升农民群体诚实守信、安全融资的意识,让其有良好的法治意识,并通过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村融资问题,以金融资源撬动农业生产,促进农民逐渐增产增收。

二、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表现

(一)金融需求主体

从金融需求主体方面来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呈现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主体并存的多元化形式。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的振兴,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想要达到产业的兴旺,也必然会发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以个体家庭为组织单位,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较低,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农业经济形式也逐渐呈现出了变化,出现了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式,其经营主体自然也发生了变化,新型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农业合作组织等,不再单以个体农户为主要生产单位,通过土地流转政策,使农业生产资料得以集中,并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念和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种植,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当然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目前来说并没有普及,这个转型升级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都将是多元化主体并存的,以单个家庭为组织单位的小农户与新型农场主、农业企业、农业组织多元化导致了金融需求主体的多元化。

(二)金融需求范围

小农经济模式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对于金融的需求范围较小,其需求形式主要是以借贷为主,这种金融形式规模较小、风险高,使得农村金融呈现出融资贵、融资难的局面。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新农业经济主体的出现,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也都随之发生变化,金融的需求范围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消费、理财等需求也随之增多,具体表现为:

用于生产的金融需求扩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及企业、农场主、农业合作组织等都被纳入农村金融的主体,这些新型农业主体对于农业生产的金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需求较为稳定,且期限较长,规模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贷风险的下降,也使信贷成本得以降低。

用于消费的金融需求增多。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的消费需求增多。农民进城购房,购买汽车等大型支出都需依赖于金融借贷服务,以往农村婚丧嫁娶、房屋改造、医疗、添置大型消费品时,都会采用压缩开支或者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方式,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金融借贷的便利以及农民理财意识的增强,于是房贷、车贷等金融消费型贷款,满足了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用于理财投资的需求增多。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工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使得农民手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再加上金融机构各种投资理财宣传,以及信息传播获取的便利性,使得农民接触了较多的投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款收益。基金、债券、股票、期货、贵金属、房地产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金融理财形式,都在其投资理财需求范围内,但由于这些金融项目都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农民自身专业认知有所欠缺,让各种财富管理公司成为农民理财的主要渠道。

(三)金融需求种类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再受限于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无论是供给范围还是供给渠道都发生了演变,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逐步多元化。

对资金供给的需求增多。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资金的供给需求也不断增多,这就对金融需求的稳定性提出新的要求。其资金供给方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信贷供给,还有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

对控制风险的需求增多。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抗风险能力较低,现代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这些风险。因此,可以通过购买多种金融产品来降低风险。

对满足交易的需求增多。乡村振兴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再局限于小农生产,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并向集约化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因此,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资金流动频繁,很多金融服务如转账汇款、交易结算等需求逐渐增加。加上农村面积大、人口少,金融机构网点不能全面覆盖,这就对互联网平台网上结算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类结算方式更适合农村地区的交易需求。

对支持农业创新发展的金融需求变多。随着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对农业发展的方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从过去追求产量为主的粗放模式向未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发展效益为主的集约型模式转变。而这种转变离不开农业领域科技研发和技术的创新, 更离不开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除了政府投入,配备一些专业技术性人才为其指导,还需要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投资主体。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其对金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将金融资金配置到不同的需求主体,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找准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将资金用在农村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市场化是乡村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

西方经济学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中,重点强调了农村金融改革市场化的总体方向和基本逻辑。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了参考。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备市场分割和政府干预两大特征。

(二)乡村发展范式与乡村金融范式匹配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國乡村金融市场是分割的金融市场,这种模式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因此,必须发挥农村发展对金融发展需求的引领作用,实现乡村金融市场的整合。

(三)金融科技是乡村金融改革的持续推力

金融科技是指广泛应用于金融业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可以改变传统金融信息的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和信用中介角色等。乡村金融的改革,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它是乡村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

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

(一)金融供给主体改革

目前,农村金融贷款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对于农村的抵质押物存在着价值难以评估、变现困难、执行困难的问题,对于生物资产难以进行价值评估,没有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以及复合型的评估人才作为支撑。大型农机、厂房、动植物活体资本都难以变现,而且司法执行的期限较长,抵质押物的价值损耗快,因此抵质押融资在农村实施有一定困难。国家虽然明确提出了动产质押、农业保单融资、厂房、圈舍、动植物活体、农机具、应收账款质押等多方位、多元化融资模式,但是执行起来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还需要金融供给主体不断完善、改革来实现。

对于农村金融供给,供给主体还需要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进行创新,通过更加精细的服务和管理来满足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需求。比如大额贷款、小额贷款、扶贫贷款的细分管理;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精细管理;金融领域的合作创新,与保险、担保、期货等领域进行合作,形成完善的资本融通市场和链接机制,推出复合型银证保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同时也要对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部门执行考核,为其制定“三农”贷款任务目标,并给予其资金定价、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支持,大力支持“三农”贷款。此外还需要加强风险管控,依据涉农贷款的情况,完善风险预警、风险监控和风险化解机制。

针对农村用户建立数据库,对有线上交易需求的农户,进行网上消费信息的积累,对传统线下消费的农户,进行入户信息调查,构建出针对农户的数据库,再利用区块链构建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人为篡改和删除,这样数据信息真实有效,只需要依据区块链中农户的信息状况,就可以完成信贷,创新了农村金融服务形式,提高了农村信贷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金融供给机制改革

农户对于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还需要多元金融机制的改革,通过构建金融联动机制,促进金融业务联动。首先金融供给主体间要实现信息联动。基本信息联动,通过共享客户基本信息,减少信息成本,虽然保险、资本、信贷、债券、工商、财政、税务等对客户信息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对于基本信息的需求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可以通过基本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系统联动。重大信息变动联动,如果客户出现了重大的信息变动,比如个人财务状况、企业运营状况等发生变化会产生金融风险,多元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通报机制,对客户的重大信息变动进行通报,使各金融主体都能及时掌握农户信息的重大变动,降低金融风险。风险防控信息联动,虽然不同的金融体系有着不同的风险防控重点,但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还需要建立互助式的风险防控机制,使多元金融主体间可以实现互助式预警、互助式应急处理。

其次是业务联动。目前农村最主要的金融供给主体是保险与信贷,这两个金融供给主体可以通过业务联动机制,来解决农村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农业主体可以通过农业保险抵消经营风险,有了保险公司的加入,农业主体的信贷风险也就降低了,因此,可以通过保险、信贷联动机制,来促进农村的金融需求。同样期货也可以同农业保险建立联动机制,做好农产品价格管理,对冲农业经营风险。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债权、股权融资的形式,介入新型农业经济中。

(三)金融供给创新改革

各行业均离不开创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更是如此。金融科技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金融业信息技术领域。将其运用于人口密度低、基础设施差的农村区域,必须从制度、产品和商业模式三个层面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一是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对农村金融的制度进行重整。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线上交易,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还可以有效改变市场分割的问题;建立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达到互相制约的目的。二是利用金融科技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主要有两个方面:为村民提供一些可以自助贷款的信贷产品,为其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以农村移动支付、助农取款终端和农村金融服务站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三是利用金融科技改造农村金融的商业模式。业务范围和模式转型、配备足够的金融网点,并为村民提供“线上+线下”服务,鼓励村民使用相关平台进行操作。业务拓展方式转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进行拓展,实行合作与联合,与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等联合开展金融业务,促使金融业务转型。

五、结束语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需求范围、需求种类、需求环境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为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端变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应从供给主体、供给组织服务体系、供给机制的配套支持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此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还需要配套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体系、补偿机制、风险分担等配套机制的改革,以及农村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

猜你喜欢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供给侧”何以流行语文建设·下半月(2018年1期)2018-01-24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祖国(2017年16期)2017-09-26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上海企业(2017年3期)2017-06-16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农村金融大变身首席财务官(2016年3期)2016-03-25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当代贵州(2016年3期)2016-03-19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北方经济(2014年1期)2014-03-05 相关热词搜索: 结构性 供给 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