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原创品质与高校讲习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其原创元素为“四个共同”“三交深融”“两全目标”“一条主线”,原创品格可以概括为“一个全新理念”“两个平衡支点”“三联中国话语”“四边直角定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高校讲习,应当“融会贯通四大体系精神”“正确理解三个基本概念”“高度警惕两个思维陷阱”“全面落实一个系统定位”。与此相关的广西民族大学案例,有“一门在线课程”“两重讲习积淀”“三个刷新版本”“四合育人环境”。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元素;原创品格;高校讲习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2.012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2-0062-0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教育部、中宣部、统战部和国家民委于2021年4月9日下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此前一年,国家民委已开始全力推进各民族院校“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优化转型,目标即为系统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优化民族观教育教学方案,及时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教书育人一线。本文以民族理论政策“双一流”课程的“双讲习”案例为基础,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原创元素、原创品格,以及讲习任务和讲习方案。

一、原创的基本元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原创元素,以关键词归类,概述如下。

“四个共同”——明确实体。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的交融聚合历史事实:“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这“四个共同”,明确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性。

“三交深融”——深入学理。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2]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对进一步强化“三交”导向提出的系统性要求。笔者领会, “广交” “全交”意在“深交”; “深度交融”,“融”意更浓。习近平强调的“融”,常常用于各民族的“创新交融” “互鉴融通” “大融居” “团结融合”。这些“融”意浓浓的概念,出自应对世界大变局、共圆中国梦的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深入品味,习近平强调的“融”意还来自“各民族交融汇聚”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叙事;其学理内涵,更有“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3]等论断为证。事实上,这已经切入民族范畴的族性演化规律[4],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学理依据。

“两全目标”——更强更大。习近平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1]把“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作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深刻认识。也正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认识,才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战略中确立更大更强的两全其美目标。

“一条主线”——纠补振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这一论断,切入前些年在社会转型中逐渐暴露的民族工作薄弱环节,瞄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历史方位,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弥补工作上的缺环与短板,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振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精神。

二、原创的理论品格

与原创元素对应,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原创品格。

一个全新理念——高屋建瓴。这个理念,从新时代“两个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关照全国各民族同步進入小康社会之后的心态环境,以期通过增强“五个认同”来理顺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精神秩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中华民族的使命和担当。

两个平衡支点——守正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守正与创新的思想结晶,它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改之初心,沿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生命螺旋坚守着振兴中华的正道,体现了党的民族理论持续创新的宝贵品质。守正与创新正是确保这一理念先锋品质的平衡支点。

三联中国话语——理直气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初始中国化、持续中国化、新时代再中国化三个历史阶段标志性成果的思想精华,融贯了毛泽东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神韵,体现了民族问题上的中国特色话语风格。

四边直角定圆——聚活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了一个以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以对角线为直径的圆。这个圆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直径是增强五个认同的五观教育,正方形的四条边则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样的战略规划,切实际、接地气,闪耀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活的灵魂”。

三、讲习任务的把握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当中,关键是要讲清楚习近平相关论述的精义。笔者所承担的课程正是直接落实这一任务的载体,对讲习任务作如下分析和理解。

融会贯通四大体系精神。我们的讲习,实质上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讲习既要突破旧框架的认知局限,又要传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因此,必须全面理解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思想精华于一体的原创体系,联接革命和建设两大阶段的初始中国化体系,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转换生成的中国特色体系,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同心筑梦体系,将四大体系的精神融会贯通于讲习之中。

正确理解三个基本概念。融通四大体系精神的讲习内容,首先要落实到三个基本概念,即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意并切合中华典籍传统和现实基本国情的民族概念,贯通交融涵化规律且包容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历史范畴概念,直接关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民族问题概念。这三个基本概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是正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围绕工作主线精准讲习的理论基础。

高度警惕两个思维陷阱。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依然尖锐复杂[5]。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展开高校讲习,实际上是在教书育人一线参与这场伟大斗争。要严格划清与苏联民族理论熵化元素和西方意识形态“主流”话语的界限,既不随“老调”又不附“歪风”,以免将受教育者引入“老路”或“邪路”的思维陷阱。

全面落实一个系统定位。《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深化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强化“五个认同”,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根据这一规定,在讲习中将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与前述“三大基本概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切合大学生认知实际的讲习大纲,就是在融通四大体系精神、警惕两个思维陷阱的原则上全面落实中央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定位。

四、讲习方案的实施

基于前述学习与思考,反省近年的讲习实践,笔者将所承担的课程作为案例供同行讨论分析。依例概述如下。

一门在线课程。笔者主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课程,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2020年,该课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相关院校 “停课不停学”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该课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名单。

两重讲习积淀。本门在线课程,有历史赋予的两重“讲习”品质积淀。第一层,是具有传统“讲习”意义的“习、研、演、练”。“习、研、演、练”作为课程“三化”改革的较早成果,以《让和谐化成民族的素质》为代表,标注着“民族大义”教学团队的民族观育人价值以和,奠定了如今在线课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位育基础。第二重则是在新时代的“精准讲习”。本门在线课程基于对习近平原创理论的精心专研、准确讲解,打造了“民族大义五十六讲”,配合“习研演练位育指南”,形成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位育讲习双重体系。

三个刷新版本。

“民族大义五十六讲”原创于2015年,只有校内四个教师主讲,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刷新升级而来,内容主要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私播课”的形式推动同行参与刷新[6]。2017年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公开,区内外十多家院校二十多位同行参与联讲,当年通过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评审。

2020年以来,开展了第三轮刷新,根据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对课程内容作了相应调整,进一步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

四合育人环境。该在线课程主要是服务其他院校师生,校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原称“民族理论政策课程自驭舟”,创立于2007年确认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并经2013年确认的精品视频公开课、2016年确认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传承完善后,成为现在运行的这门在线课程的落地形式。前后四个冠以“国家级”称号的优质课程,都离不开模式的两个“四字诀”:优化学生素质的“习、研、演、练”,以及营造支持环境的“情、趣、励、合”。

“情、趣、励、合”的育人环境,重在校内,兼及校外。校内育人环境,直接体现于民族大义教学团队的优良传统;“情”指师恩、师德、师生情,“趣”指情趣、奇趣、乐趣,“励”包括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过程激励,“合”指业内聚合、兼容整合、校外联合乃至融合。校内的“情、趣、励、合”育人环境,通过十二专题校园翻转场景突出体现了“守正创新  能帮善育”的四合特色。校外,则从7个地铁站的实践基地(社区)开始,由近及远逐层观察;“能帮善引  诚交善融”的中华路社区、“能帮善融  和美位育”的西乡塘城区、“能帮善成  合和壮美”的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守正创新  能帮善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同构的四合育人环境,堪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位育的一流环境。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与民族问题,特别是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进而增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发作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我国个别地方的民族观教育由于受制于僵化的仿苏教条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偏差,但这种偏差已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展开而正在得到纠正。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鼓舞下,学术界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寻找最大公约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厚重感的成果,厚植了齐心协力做好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教育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代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大纲,统筹各方面优势资源整体推进,务求实效。本文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原创内容的“四个共同”“三交深融”“两全目标”“一条主线”,关于原创品质的“一个全新理念”“两个平衡支点”“三联中国话语”“四边直角定圆”和关于高校讲习任务的“融会贯通四大体系精神”“正确理解三个基本概念”“高度警惕两个思维陷阱”“全面落实一个系统定位”,都仅仅是笔者现阶段学习与思考的简单归纳;随后陈述的“一门在线课程”“两重讲习积淀”“三个刷新版本”“四合育人环境”案例,也只是笔者和团队同仁在教学岗位上的有限探索。限于学力和修养,所述内容及探索成果必然存在缺陷。不揣浅陋陈述如上,期望得到同行的批评与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2]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EB/OL].(2020-09-26)[2021-03-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26/c_1126544720.htm.

[3]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7-05-15(03).

[4]龚永辉,杨社平,郭亮.民族理论政策讲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7—38.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1.

[6]杨社平,郭亮:高校普遍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一条中和路径——聚焦“民族大义56讲”系列微课的分形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责任编辑:潘宏纹

相关热词搜索: 讲习 共同体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