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服务为导向的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考

郭晨 陈美仁 潘斌 肖海鹏 陈秘密

[摘 要] 中医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中医理论,且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在当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为高职中医药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中医药人才提供了新方向。以中医药文化育人为核心,以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进基层为抓手,以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为目标,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进学校育人機制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关键词] 中医药;中医药文化;社区健康服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精品项目“创新中医经典学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育人”(20JP076)

[作者简介] 郭 晨(1990—),女,湖南株洲人,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研究;陈美仁(1962—),女,湖南湘乡人,硕士,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二级教授(通信作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文化育人、针灸教育教学与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与机理研究;潘 斌(1965—),男,湖南宁乡人,学士,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思政育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3-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3-29

一、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蕴意

(一)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记载了源于古代医者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并结合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传统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之为医学之祖。《神农本草经》为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成书于汉代,载药365味[2],对药物疗效的记载多数真实可靠。书中描述的因不同病种而施以不同药物的思想,体现了辩证施策的中医用药思想,对中药学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西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成书于公元282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针灸学专著。书中将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腧穴主治有机结合,为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除此之外,西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是我国中医药资源在各个具体领域的大成之作。

(二)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及大医精诚等理念,概括起来即为“仁、和、精、诚”[3]。这不仅明确了中医药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应遵循的具体方向和价值取向,也为中医药院校培养什么人、探索如何运用中医药文化来培育当代中医人才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讲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时指出,要让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4]。其中,文化强国及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创新密不可分。

我国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中医药文化育人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及人文建设中,要注重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中医、明中医;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注重对师者自身中医文化素养的培育,起到育人无痕、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让师生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养成感中医、悟中医的思维习惯,发挥内涵和外延协同发展、协同育人的作用,让在校园中的中医新人夯实中医理论根基、丰富中医文化底蕴,在传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中推动实现中医药发展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二、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进社区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与普及,要深入推进“中医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5]。在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指出,要以基层为重点,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整体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当前,在许多地区已经逐步开展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此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而且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信任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立足群众,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随着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浪潮之中,西医在进入中国医疗领域后,给传统中医药疗法带来了不小冲击。当中医药运用于抗击非典疫情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显著成效、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等事件发生后,中医药文化的热潮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医药工作者从经典医药古籍中汲取智慧,将老祖宗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通过辨证论法形成了治疗当代疾病的所用之药,为世人所惊叹,也让这一传统中华文明瑰宝焕发出新的光芒。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民。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宣传融入社区管理之中,是以人民群众能接受、易理解的方式,将深奥难懂的医古文翻译成现代通俗语言,让先祖们以实践为基础留下的医学宝典通过转化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之中,起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与老百姓距离最近的基层卫生机构,要大力推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走进社区,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6]。通过百姓的口口相传和交口称赞,推动中医药文化广泛、真实、有序传播,让百姓心中“知中医、用中医、信中医”。

(二)有利于守正创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其标本兼治、疗效显著、费用低廉、毒副作用小、因人因病施治、药材绿色天然等特点相较于西医治疗方法具有独特优势,深受百姓的青睐。但部分人对于社区中医健康服务中存在的疗效较慢、煎药过程麻烦、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医保报销范围未实现全覆盖等问题表现出担忧[7]。这些情况无疑会影响中医药健康服务在社区的推广,影响着居民日常治疗手段的选择。

基于上述情况,2019年发布实施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在疾病治疗、疾病预防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8]。同时,大力倡导中医医联体建设,以大医院为依托,各中医专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子,通过专家出诊、技术指导、定期培训及委派医生到基层驻点等方式,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扎实推进“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充分运用针法、灸法、火罐、刮痧、推拿等方式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将“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推动社区中医健康服务改革创新,就近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规范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保健服务,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同时,避免了小病扎堆去大医院的问题,提升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有利于导正纠偏,倡导中医药健康生活

中医养生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9]。“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关于中医养生最朴素的表达。中医养生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当前百姓对于养生的目的与传统中医理论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不谋而合。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中的“治未病”理念在很多群众心中认同度较高,“三伏贴”“三九贴”等受到百姓的青睐。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人们对于养生保健信息的强烈需求,以及对于延年益寿的强烈渴望,导致社会上的“养生乱象”十分严重。虚假宣传广告、假冒伪劣商品、无资质养生保健机构等,抓住了群众对养生的需求与自身信息不对等,以及市场有效监管缺失的漏洞,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切身利益,也让正规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受到了牵连。

三、深化中医药健康服务进社区之学校在行动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多次强调人才对于助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为社会健康服务培养人才的主战场,要提高政策的嗅觉和敏锐度,重点把握国家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育人方向,注重将中医药技能培育与中医药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了解中医药文化到理解、认同、践行中医药精神,增强育人的针对性,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厚植学生热爱中医的情怀

中医药古籍中关于注重医者人格修养、厚植爱民情怀的论述不胜枚举。正如《大医精诚》标题所示,医者首先要“精”,“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要不断学习、潜心研究;再者要“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有诚心救人、仁爱患者之意。

高职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是将来从事医药基层工作的主力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育人和育德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医药经典理论的过程中,既提升自身的医学知识,又塑造医者的人文素养。以中医药服务进社区为契机,开辟“学校+社区”双主体育人模式,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中医查房、床边教学、跟师门诊学习等,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积累医患沟通经验,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感悟中医的治疗魅力。同时,在切实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自觉、自信的同时,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意识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扩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范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于中医药教育机构有明确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与实践[5]。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在“高素质+专业性+实践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培养方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时可基于多学科的优势开展活动。例如中医类专业学生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中,可开展诸如针灸、拔罐、推拿、刮痧、儿保等项目,并从中医养生和营养学角度给予居民膳食调整和健康生活建议等,在服务社区的同时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了实践升华。让学生真实地了解百姓的健康需求,提前感知医患关系,体会“被需要”的职业成就。通过与教师和社区医疗工作者的现场跟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同病同治与辨证施治的相互关系,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大医精诚的职业操守,强化悬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现学校育人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的显著优势,加之中医临床治疗中强调既辨病又辨证的要求,高职中医院校学生要多看、多學、多思,提升临床能力至关重要。正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社区中医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许多病人花钱、花时间去大医院看小病,这既是医疗资源的浪费,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实上,中医医联体建设之所以能在基层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正是实现了百姓想就地获得高水平医疗技术的诉求,而在这个方面医学院校也能助力社区医疗服务。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在校专业课教师都具备教师和医疗的双职称或双资格。对于学校而言,引进有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专技人才,既契合了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又有利于开展日常的临床教学工作。因此,基于学校教师队伍高素质的优势与社区健康服务有机结合,以互联网为载体,可探索一条实现“治病、教学、育人”三者同时进行的育人之道。

线上办公和教学功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面铺开,作为疫情防控的亲历者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受益者,当前的职业教育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抓住信息化教学带给我们的优势和便捷,拓展教学资源提供的渠道,推動创新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正如许多医院开展的“云诊疗”服务一样,学校教师在实际课堂中也可以和社区建立“云端”联系,将真实的诊疗室搬到课堂上。社区继续发挥与居民距离近、诊疗便捷的优势,为患者开展病后中医调护,以及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中医跟踪治疗的便利;教师利用丰富的中医专业知识,在治病问诊的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开展辨证论治,提供专家咨询;学生则通过亲眼所见、积极思考,将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转化为个人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云课堂”的模式,能改变书本文字案例枯燥、难懂的现状,使教师讲解起来更生动,学生听起来更入耳,让社区能持续发挥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不竭动力,同时让病人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OL].中国青年报,2015-12-23.(2015-12-23)[2021-03-21].http://zqb.cyol.com/

html/2015-12/23/nw.D110000zgqnb_20151223_3-01.htm

[2]陈晓光.中医学在世界文化中最早的记载[J].北京中医,1983(4):63.

[3]中医药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23号)[EB/OL].(2009-08-04)[2021-03-2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0/content_1574203.htm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N].中国中医药报,2011-12-29(00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7(001).

[7]范博园.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需求与供给情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5):2909-2914.

[8]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2019-10-25)[2021-03-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8343318228019423&wfr=spider&for=pc.

[9]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9-10-25)[2021-03-23].http://www.nhc.gov.cn/lljks/pqt/

201910/8a2dcde905074e89bef088f9f1a5b397.shtml

Thought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Education Based on Community Service

GUO Chen1, CHEN Mei-ren2, PAN Bin2, XIAO Hai-peng2, CHEN Mi-mi2

(1.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Railwa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01, China; 2.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Zhuzhou, Hunan 412001, China)

Abstract:
The bir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imitive society The theory of TCM was basically form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still has important valu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vigorous developing of the cause of TCM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ng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TCM to cultivate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With TCM culture education as the core, with the promotion of TCM health servic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s the starting point, with the goal of both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the cause of TCM,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small classrooms in schools with the “large classrooms” in the society, promote the reform of school education mechanism,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lear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position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TCM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猜你喜欢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中医药文化在医药院校的传承教育途径探讨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3期)2020-05-13以中医药文化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9年10期)2019-12-02凝聚中医药文化精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神州·上旬刊(2019年3期)2019-03-27中医药类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状况调查分析广西教育·C版(2018年6期)2018-09-03基于大健康背景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28期)2018-03-29“互联网+”给我国生鲜市场带来的启示探析中国市场(2017年23期)2017-09-13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领导文萃(2017年14期)2017-07-20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华人经济(2016年10期)2017-03-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中国知识产权(2017年2期)2017-03-13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出台中国名牌(2017年2期)2017-03-01 相关热词搜索: 育人 中医药 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