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授课的引入方法

张峰 张岩松

摘   要:单刀直入引入能够直奔主题,迅速地将学生带入所提问题的意境中去;例题开端引入能够创设一种思考的平台,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实验演示引入,能够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能瞬间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巧设悬念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悬念去听课;新旧联系引入,能够铺设台阶,牵挂后连,过渡自然。物理学史引入,能够追根溯源,让学生感同身受,充满乐趣。

关键词:例题开端;实验演示;物理学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是整节新授课的开端,好的课堂引入能使你的课堂迅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紧紧“抓住”学生的耳朵,让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去听课,起到凝神聚力的作用,使整节课得以顺利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引入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常见的大概有六种。

1  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譬如在讲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4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时,可以這样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速度”,速度是为了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而引入的。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需要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进行描述。那么,什么是加速度呢?为此,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4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这种引入方法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不拖泥带水,简练、间接,省时、省力,能快速地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迅速的将学生带入所提问题的意境中去,从而进入正课。

2  例题开端,激发兴趣

譬如在讲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时,上课前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出下面的一个有趣的例题:

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的枪口水平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如图1所示。但是就在它自由下落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不计空气阻力)

上课一开始便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觉得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可能有的同学认为能够逃脱厄运,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不可能。那么松鼠究竟能否逃脱厄运?需要我们进入第五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来寻求答案,然后便展开新课教学。

当讲完这节课后,再让学生回答开始引入的例题,学生会很轻松地给出正确答案,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3  实验演示,吊起胃口

在讲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5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时,上课一开始老师就做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牛顿摆实验”。首先拿起一个小球,由静止释放后,发现它与第二个小球碰撞后,前四个都静止不动,最后一个(第五个)向上摆起;而当第五个小球摆下来之后又与第四个小球碰撞,结果发现后四个静止不动,第一个又向上摆起,依次循环往复。当同时拿起两个球重复上面的步骤时,效果一样,不过不同的是两个球相当于刚才的一个球,会一起运动。如图2所示。做完演示实验之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弹性碰撞的动态演示图。

学生会看的目瞪口呆,觉得很神奇,有些不可思议。随即便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它们发生的是弹性碰撞,那么什么是弹性碰撞呢?弹性碰撞又满足什么规律呢?要搞清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5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这种引入方法能充分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能瞬间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正课,效果会出奇的好。

4  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在讲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时,可以这样引入:

同学们都知道,地球在自传,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而地球的半径是R地=6.4×106 m,我们可以根据线速度公式计算出地球赤道上的物体运行的线速度是v赤=465 m/s。如果卫星稍微离开地球的表面,在地球的赤道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它的环绕速度v1将会达到7.9×103 m/s。可以说两者只有毫厘之差,但速度的大小却又天壤之别,那么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大的差距呢?要想理解其中的原因,就需要我们来学习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然后进入正课。

当讲完这节课做小结时,可以把前面引入时所提出的问题解答一下,做到首尾呼应。可以这样表达:虽然两者只有毫厘之差,但是向心力却发生了突变。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只拿出了很少的一部分力来提供向心力;而离开地球表面后,尽管离地面非常非常近,但是此时万有引力却是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因此是向心力的不同,导致了线速度大小的天壤之别。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种引入方式,一开始便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学生会充满好奇心,为了破解悬念,学生们会聚精会神的去听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5  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在讲物理必修3第十章第1节“电势能和电势”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电场具有力的性质,为了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我们引入了“电场”这个物理量;而电场还具有能的性质,为了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我们也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是“电势”。那么,什么是电势呢?电势和电势能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呢?要搞清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十章第1节“电势能和电势”。

这种引入方式,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6  物理学史,启迪思考

在讲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

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所做的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画面,如图3所示。上课一开始便向学生讲解下面的故事,古希腊的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威望,人民普遍认为该观点是正确无疑的,这个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直到1591年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顶部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两个铁球,让大家看到了两个球同时落地,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大家所看到的画面就是伽利略当年所做实验的画面,那么为什么轻重两球会同时落地呢?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从而引入新课。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可以做到追根溯源,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具体研究情境之中,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去发现、去探究物理规律。通过对物理学史的追寻,和对当时研究情景的再现,让学生去体验物理学科蕴含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感受物理学科具有的独特魅力,让学生非常感兴趣。

当然,新授课引入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譬如名言警句,激励唤醒;情景导入,别开生面;故事引入,扣人心弦。不胜枚举,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俗话说“教无定法”,无论哪种引入方法,只要能够吸引学生,能够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兴趣,愿意去听、愿意去学,那么就一定是好方法。

猜你喜欢物理学史物理学史助力高中生核心素养实践例谈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20年9期)2020-11-06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应用探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20年15期)2020-05-11技术与科学融合的物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2期)2020-03-26循序渐进激发兴趣和谐共生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29期)2019-10-08浅谈物理学史对于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考试周刊(2019年8期)2019-01-31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类比思维的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17年95期)2018-02-03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策略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7期)2017-09-07《能量量子化》教学案例新课程·中学(2016年6期)2016-05-14物理学史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教育意义物理教学探讨(2014年12期)2015-01-09《追寻守恒量》教学设计与分析物理教学探讨(2014年1期)2014-05-20 相关热词搜索: 授课 引入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