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支持助推课程生发

斯婷

近几年,幼儿园一直在推进课程改革,在建构、实施课程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得到解决。这时候,同伴的互助、支持能使课程实施更顺畅有效。本文以我园大班“田田流水稻花香”活动为例,讲述我园通过合力支持,助推课程生发的故事。

春季播种时节,在种植园里种植什么,成了孩子们议论的焦点。“我最喜欢吃黄瓜,还是种黄瓜吧!”“萝卜也很好吃呀,还可以做萝卜丝饼,我觉得可以种萝卜。”“我想种番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一天午餐后,大四班的美莉老师向孩子们推荐绘本《大米是怎么来的》。这时,小宝说:“老师,我们以前没有种过大米,我们今年就种大米吧。”“对呀,我也想知道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瞬间,“种大米”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想法也引起了美莉老师的思考:大米是我们江浙地区的主要粮食,香喷喷的白米饭、甜甜的米糕、糯糯的年糕等,都是大米做成的,也是孩子们喜爱吃的食物,而且在水稻的种植、生长及稻谷变成米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多感官去观察、感受、探究水稻的生长、加工过程,既然孩子们都想尝试种植水稻,那就放手让他们试一试吧。

改造稻田

种植水稻需要水田,可是幼儿园内所有的种植地都是旱地,怎么办呢?正在美莉老师犯愁的时候,我巡班来到了大四班。美莉老师就跟我讲了孩子们想种水稻的事,以及她的困惑。这时,孩子们也纷纷过来跟我说:“园长妈妈,我们要种植水稻,可是我们没有水田。”我对他们说:“好的,园长妈妈回去想想办法。”

在孩子们午休时,我把美莉老师和总务潘老师一起叫到办公室,讨论如何支持孩子们种植水稻的事。美莉老师说:“我觉得孩子们的想法很有新意,米饭是孩子们每天都要吃的粮食,通过种植水稻可以让他们了解米饭是怎么来的,体验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支持他们。”潘老师说:“幼儿园北面的小农场很大,但是要做成水田可能比较困难,而且那里阳光不是很充足。而操场中间的那块泥塘地太小了,种不了几株水稻。”我说:“我们可以到现场去看看。”于是,我和两位老师来到户外,经过再三研究,最后将目标锁定操场上的嬉水池。自从园内开挖了两条小溪后,嬉水池其实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将它改造成水稻田比较合适。怎么把嬉水池变成水稻田呢?潘老师说可以采购一些田泥倒入嬉水池内。说干就干,周末,我们从郊外泥塘里采购了好多田泥,倒入嬉水池里。周一,孩子们来园时,发现嬉水池里的田泥,便围在一起议论着:“这是种水稻用的吗?”“泥块这么大,怎么种呀?”这时,在一旁观察的美莉老师说:“你们想想办法,怎么能把这些泥块弄碎?”孩子们纷纷说:“用锄头把泥块敲碎。”“用石头把泥块敲碎。”“用手把泥块捏碎。”“用脚把泥块踩碎。”最后,大家选择用脚踩的办法。吃过午饭后,大四班的所有孩子来到嬉水池边,踏进泥土中,用脚把田泥块踩碎,然后在保安叔叔的帮助下,把泥土整理平整。通过孩子们的辛勤劳动,嬉水池终于改造成了半亩稻田。这可把孩子们乐坏了,他们特意制作了一块“芽宝的半亩稻田”牌子,竖立在稻田一边。

儿童喜欢参与真实的工作,他们是通过置身其中去了解世界的。所以,当孩子有相应的需求时,我们应尽可能去帮助他们满足需求,助推他们获得相应的经验。

插秧

稻田准备好了,终于可以插秧了。说实话,幼儿园里的教师很少有人会插秧,所以我们请家长卢爸爸来帮忙。我们先让孩子们观摩卢爸爸的插秧过程,再下田插秧。可孩子们插的秧苗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孩子们很疑惑,为什么卢爸爸插的秧苗那么整齐?这时候,六六说道:“我刚刚看到卢爸爸好像在用脚量距离。”其他孩子似乎也想到了什么,问卢爸爸:“为什么你要用脚量一量距离再插秧呢?”卢爸爸告诉孩子们:“两棵秧苗之间要有25厘米左右的距离,水稻才会长得更好。我的脚长是26厘米,差不多就是两棵秧苗之间的距离,所以我用脚量。”听了卢爸爸的话,孩子们也用脚、手来测量两棵秧苗间的距离,但总是控制不好,所以孩子们插的秧苗橫看竖看还是歪歪扭扭,大家都有点沮丧。这时,在现场的美莉老师适时引发大家讨论: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孩子们纷纷说需要用尺子、绳子等来测量。美莉老师便提供了麻绳、尺子、木夹子等材料,助推幼儿建构经验。孩子们先选了麻绳,用尺量出25厘米长度,再剪下这段麻绳,用来测量秧苗的间距和行距。但发现他们插的秧苗依然横竖不齐。孩子们并没有轻易放弃,大家又聚在一起商议:“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秧苗间的距离。”“不行,尺子上面的数字被泥巴挡住就看不见了。”“那我们拉一根长长的麻绳作参照物。”“这样间距还是控制不好。”一时间,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小宝说:“我们把很多根25厘米长的麻绳接起来,就可以知道秧苗插在哪里了。”大家觉得这是个好办法,立马进行尝试。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他们发现把一段段的麻绳接起来并不容易。有孩子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发现了木夹子,说:“我们先用尺子在长麻绳上量好距离,再用夹子做标记,这样就可以了。”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于是,孩子们按这个办法来掌握秧苗间的距离,终于成功了。

在插秧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用眼睛去发现,用多种办法尝试操作。从最初的凭感觉用脚量距离,到最后在长麻绳上用夹子做标记控制距离,他们一步一步地解决在插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守护稻谷

秧苗插下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经常观察水稻的生长状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当发现水稻拔节、抽穗、开花、结出谷粒时,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并记录相应的时间点等信息。有一天,他们发现有些谷穗上的谷粒变少了。“水稻怎么了,生病了吗?”每个孩子都很焦急,想要找出谷粒变少的原因。于是,接下来的每一天午饭后,他们都会来到稻田边观察。经过几天的观察,他们发现,这几天总会有小鸟在稻田上空飞来飞去,而且趁人不注意,就会在稻穗上啄几口。得知谷粒是被小鸟吃了,孩子们又讨论起保护稻谷的方法:把放有小鸟喜欢的食物的鸟笼悬挂在稻田边,把小鸟引入鸟笼;用网罩罩住稻谷,不让鸟啄到稻穗;做稻草人吓跑小鸟……最终,他们决定用网罩和做稻草人的办法守护稻谷。

孩子们找到美莉老师,希望老师给予材料等方面的支持。美莉老师及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拿到网罩后,孩子们分工合作,一些人去稻田边测量距离,另一些人用剪刀将网罩裁剪出合适的大小,然后直接把裁剪好的网罩罩在了水稻上,但发现网罩太重,水稻都被压弯了腰。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如何支撑网罩的问题。他们想用绳子把网罩挂起来,但是稻田周围没有可以系绳子的地方。最后孩子们找来一些木棒,直接插在稻田的四周及中间,把网罩撑了起来。

在制作稻草人时,孩子们又遇到了不会打绳结、无法捆紧稻草等问题。美莉老师与班级其他几位教师商讨后,及时提供更多材料。在丰富的材料支持下,孩子们想到了用多种方法制作稻草人:用透明胶、双面胶等材料,把稻草人的身体与木棒粘合;用绳子不断缠绕,把剩余的绳子一头塞进缠绕的绳子中的办法把稻草捆紧;将一捆稻草用皮筋扎紧。最后,稻草人终于制作成了。

收割

稻谷终于成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稻子需要用到镰刀,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没有使用镰刀的经验,会有一定危险。美莉老师找到我,说出了她的困惑。我召集大班组教师进行讨论,希望集众人的智慧,帮助美莉老师解决这个问题。“镰刀确实不够安全,大人们在使用时也容易割到手。”“孩子们的手不够大,一手拿镰刀,一手握稻子,这对他们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还是由教师或家长帮助收割稻子吧。”一部分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既然孩子们要体验水稻从秧苗变大米的全过程,那么不能由成人替代他们割稻子。以前的孩子六七岁就要跟父母下田割稻子了,让大班孩子学习用镰刀割稻子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最后,我们决定,先让孩子们学习使用镰刀的方法,再请总务潘老师采购一些孩子戴的纱手套,以防止镰刀割到手。

“一只手要握住稻子的根部,另一只手用力从反面割稻子。”在大班教师们的引导下,孩子们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镰刀了。这天,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稻田边,准备收割稻子。因为场地有限,美莉老师建议孩子们分批进入稻田,每人割一把稻子。这样既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也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体验割稻子的机会。

稻谷变大米

从嬉水池改造成稻田,到收割稻子,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孩子们最初想要尝试的种植、收割等活动已经基本体验过了。美莉老师认为活动可以到此告一段落,但她发现孩子们又生成了新的兴趣,他们想把稻谷变成大米。正在这时,园里开展了课程中期审议。这是由全体教师参与的园级审议,主要由教师进行课程中期汇报,汇报前期课程实施情况以及后续课程计划。由此,美莉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审议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美莉老师应该继续支持孩子们的探究。

回到班里,美莉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引发孩子们讨论,如何把稻谷变成大米?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用石头把谷粒的壳敲掉。”“石头容易把米敲碎,我觉得可以用手剥。”“用手剥太慢了,可以用我们平时玩的积木把谷粒的壳敲掉。”……美莉老师鼓励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于是,孩子们分成了石头组、积木组、手剥组等,开始了稻谷变大米的实践。过了大约10分钟,各组分别进行了统计:石头组有9颗稻谷变成了大米,积木组有12颗,手剥组有5颗。经过比较,他们发现积木组、石头组出米数量较多,但碎米也多,手剥组出米数量较少,但米粒较完整。

有什么办法既可以出米多,又可以使米粒保持完整呢?孩子们提出想再尝试一次。石头组的孩子拿来了软垫,垫在稻谷下面,希望把米保护好;积木组的孩子先把稻谷排排队再敲,希望能够敲出更多的米;手剥组的孩子拿来了剪刀作为辅助工具,希望加快剥米的速度。10分钟后,大家再次统计出米量,出米最多的还是石头组,手剥组还是最少。“用了软垫,米粒不容易被敲碎,但是好像软垫太软了,壳不容易敲掉,得换一个不软也不硬的垫子。”“用积木敲的时候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要把握好力度。”“用了剪刀,剥米的速度还是没快多少。”……经过两次实验,孩子们对“舂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舂米”的概念,而是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去体验。后来,教师引导孩子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现在都是用机器完成谷子去壳的过程,出米快,米粒也完整。在以前没有机器时,人们是用石臼、木杵等舂米的。

酿酒

孩子的思维总是那么多元。一天,在吃午饭时,孩子们又议论开了。除了米饭,大米还可以做成什么美食呢?美莉老师及时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开展了“不一样的米制品”的调查。通过调查,孩子们发现了生活中有很多米制品食物,如米糕、粉干、年糕、米酒等,都是大米做成的美食。

孩子们对大米怎么酿成酒很好奇,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种出来的大米酿米酒。当下正是酿酒的最好时间,美莉老师认为可以让孩子们尝试。于是,她找到我,希望幼儿园能再一次给予支持与帮助。我召集园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商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支持孩子尝试酿米酒,既满足孩子的興趣,又能让他们了解酿酒的技术。但是酿米酒是一件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于是,我们先让孩子们观看了当地人酿米酒的视频,了解酿米酒的基本步骤。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在操场一角搭起了大灶台,放上蒸饭的木桶,合力把预先洗净、浸泡的糯米倒入蒸饭桶,加入清水,用大火蒸。蒸好饭后等它冷却至温热,再把红曲拌入米饭里,洒些温开水,搅拌均匀。米饭很多,孩子们发现用筷子搅拌不动,就派代表去厨房借来擀面杖、锅铲等。孩子们拿着擀面杖、锅铲用力地搅拌,一个人累了换另一个人接着搅拌。他们轮流合作,终于将红曲与米饭拌均匀。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把拌有红曲的米饭倒入陶瓷缸,盖上盖子密封,等待着米饭变成米酒。过了几天,孩子们兴奋地打开盖子想看看,却发现酒缸里的酒已经散发出了酸酸的味道。他们疑惑:“为什么我们酿的酒没有香味,却有酸酸的味道?”家长告诉他们可能是红曲放得太多,酒就容易发酸。

原来红曲与米饭是有一定比例的,红曲不能放太多或太少。于是,孩子们再次酿酒,他们拿来秤,先按比例把需要用到的红曲称好,放在一边备用。这一次,他们一点也不敢马虎,每天都要跑去看看、听听、闻闻酒酿有没有变化。第一天、第二天酒酿没有变化,第三天发现有小气泡冒出来,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原来是酒发酵时在“呼吸”。之后,孩子们每天都会趴在缸边听酒酿的“呼吸声”,等到第七天,发现酒酿渐渐往下沉,上面有一层粉红色的水,散发出浓浓的酒香味。孩子们酿酒成功了!

在课程分享会上,美莉老师动情地说:“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思考与表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酿酒的过程中,孩子们动手动脑,不仅了解了酿酒的全过程,而且积累了相应的经验,还体验了劳作的快乐。”

猜你喜欢 稻子稻谷秧苗 人潮涌动现代青年·精英版(2021年6期)2021-07-06第一次割稻子新少年(2019年9期)2019-10-16农民诗潮(2019年1期)2019-01-25稻谷的故事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10期)2018-10-16“五彩稻谷”开镰收割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年41期)2017-12-13已经足够读者(2013年20期)2013-12-21插秧小学生导刊(中年级)(2009年12期)2009-01-27舍不得知识窗(2008年4期)2008-05-14 相关热词搜索: 生发 助推 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