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信息需求与图书出版对策研究

[摘 要]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及舆情发展规律出发,采用生命周期理论划分舆情发展周期,分别为初发期、形成期、持续期和平复期,分析各周期民众信息需求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有效信息供给媒体。同时根据图书信息供给的特点,分析图书出版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供给的优勢,特别是在形成期至平复期能提供民众所需的深度信息和系统信息。具体的图书出版策略为提前主动应对、占据先机,精准选题、有的放矢,出版形式多样、便于民众理解和应用。图书出版单位及时出版相关图书满足民众的知识需求,以减少和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的伤害,主动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民众 信息需求 信息供给 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1) 04-0053-10

[Abstract] People have different demands for inform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emergencies and the law of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 the public opinion developing pattern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as initiation, formation, duration and resolution by employing the life cycle theory. The information demand of the public an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information supply media in each period a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ook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suppliers in the public health events.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demand of the publ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upplied by book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ook publishing strategies as follow. As book publishers, we should prepare in advance when the public health event occurred, choose the topics accurately to match the public demands, publish books in various forms by using different media for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easily, and supply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imely for the public to reduce and mitigate the possible harm caused by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The public Information demand Information supplies Book publishing

2003年我国发生了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疫情,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近年来埃博拉病毒在非洲长期肆虐,以及2019年末开始的全球性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社会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多样性、高频性、社会危害严重性及国际性等特点,对于身陷疫情中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普通民众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挑战,需要迅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应对;同时也需要各种专业实用信息和知识以满足各类群体的需要,更好地应对疫情,以减轻危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一段时间,各时期信息的传播特点及民众对信息需求都不一样,一些学者对此开展了研究。沈崴将网络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危机传播划分为4个阶段,即危机潜伏期、暴发期、持续期及平复期[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杜洪涛等划分为形成(扩散)、高潮和消散3个阶段[2],认为各时期信息传播的途径、特点以及受众存在差异。徐健等认为快速获取并有效利用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应急响应的科学性与效率,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因此他们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构建研究,以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诊断、决策和评估等应用系统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重大疫情中,民众身陷其中,是受影响的主体,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异常强烈,若民众掌握较为全面、科学、准确的信息,则对控制疫情、减轻伤害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十分重要。编辑应做优质内容信息的组织者、选择者、把关者、创新者,主动承担出版单位的责任和使命[4]。目前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研究均基于网络环境,其研究的信息传播媒介主要为电视、报纸、网站、自媒体等[5][6][7][8],均是从信息供给方—媒体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而针对民众的信息需求研究很少。朱金平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后的国内舆论场观察,从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疫情信息传播应以受众需求为主导[9],但并没有对舆情的不同时期及具体受众的信息需求进行研究。本文以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例,分析信息的受体—民众在疫情不同时期的不同信息需求,及信息的供给方—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有效性,探讨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的有效契合。特别是针对民众的信息需求探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出版单位应采取的信息内容甄选和传播对策。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发挥图书出版优势,满足民众信息需求,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减轻伤害,主动承担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贡献出版人的智慧。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舆情发展周期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根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发性也即不可预测性。突然发生,人们没有丝毫的心理和物质、技术的准备。二是成因的不明确性。很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首次面对,不明确其成因。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这是人类首次接触到的新病毒,对其来源、传播途径、治疗方法以及后遗症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暴发初期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三是传播的广泛性。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某一种疾病可以通过现代交通工具跨国流动,而一旦造成传播,就会成为全球性疾病,任何个人和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此次疫情已形成全球暴发态势。四是危害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但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而且由于应对疫情和疫情后连锁反应,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乃至政治影响。五是持续性。一般来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控制或消除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17个多月,中国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其他许多国家仍处于疫情之中,实现全球控制尚待时日。六是治理的综合性。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结合,不但要有一定的先进技术還要有一定的经济投入[10];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协同攻关,以及全世界相关组织的密切配合,资源和信息共享。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很好的控制、最大程度减轻危害。

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发展周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决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周期。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也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也决定了舆情的发展周期。舆情的发展是参与其中所有媒体信息供给的综合结果,并且因信息供给及传播的特点产生的综合效应。处于事件和舆情的不同周期,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存在差异,因此划分舆情的发展周期是研究舆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信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价值是不一样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就是在信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根据信息价值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程度的管理策略,使信息在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均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12][13]。同时信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传递方式和不同传播媒介的传播效率也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当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达到契合,且采取合适的传播方式,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杜洪涛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划分为形成(扩散)、高潮和消散三个阶段[14]。沈崴等依据国内外学者关于危机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和模式,将网络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危机潜伏期、危机暴发期、危机持续期和危机平复期[15]。以上两位学者对舆情发展的阶段划分,主要是从信息供给方面考虑的,没有考虑信息需求方面。本文采用生命周期理论,并综合以上两位学者的阶段划分,同时根据民众对信息需求的特点,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分为初发期、形成期、持续期及平复期,这种阶段划分同时考虑信息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更有利于使信息需求与供给达到契合。

2 各时期民众的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传播特点

2.1 各时期的信息需求

2.1.1 初发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初发期是指事件刚开始发生这个时期,这一时期媒体供给的信息量比较少,只是对事件的简单报道,还未引起民众重视。事件发展处于不确定状态,民众也不太关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更多的民众在观望,仅限于对一般信息的了解,且被动接受。因此初发期民众没有主动的信息需求。

2.1.2 形成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形成期是指初发期后至形成高潮之前的一段时期,此期各种媒体纷纷提供各种信息,信息量比较大,但还没有达到高潮,此时如果媒体提供正确有效的信息,能正向引导舆情的发展。这段时间普通民众已开始重视,并关注各方信息,特别是官方信息。由于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没有清晰认识,其相关知识严重缺乏。民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仍然以被动接受为主,但已经开始有主动的信息需求,开始对信息进行自我判断和加工处理,特别是形成后期对相关信息需求强烈。因此接受信息主要来源于比较直观和易于理解的电视、报纸、网站及自媒体等。如新冠肺炎疫情,起始于2019年底,普通民众还没有对此次疫情引起特别重视,一些聚会活动照样举行,较少有人了解新冠病毒是什么、如何防护、对人的危害等问题,对有关新冠病毒的系统全面的知识需求意愿较弱,心理情绪也比较平和。但是民众已经开始关注事件的发展情况,需要了解疫情的一些相关知识。此时信息供给十分重要,舆情的正确引导对之后的舆情发展,以及民众的信息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应对具有重要的作用。

2.1.3 持续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持续期是指舆情达到高潮至保持基本稳定的一段时间,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在持续期的初期,民众开始高度关注各方信息,对来自于时效性较高的电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在第一时间报道和传播的相关信息高度重视。通过获取这些信息,民众已基本了解事件的原委,逐渐更加关注较为全面的事件信息,特别渴望获得来自权威机构且专业性较强的信息,需要了解事件将如何进一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该如何应对可能造成的伤害;同时民众也会进行理性思考,判断哪些信息是可靠的。此期民众主动搜集所需的信息并主动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自已完全置于事件之中。持续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民众对事件相关信息需求最强烈和需求信息范围最广的时期,不仅对事件的相关信息有强烈的需求,而且对相关专业知识有强烈的需求,此时媒体需要提供有关事件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信息,即深度信息和系统信息至关重要。一方面利于民众进行有效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当民众掌握了事件有关知识时,会减轻对事件本身的恐惧和焦虑,对舆情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期,政府已采取了限制交通出行、要求居家隔离等措施,普通民众也纳入全民防疫体系,如果民众缺乏相关知识、对政府采取的措施不理解,就会造成执行难的问题,影响措施执行效果,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民众对此次事件信息需求具体表现为想了解冠状病毒是什么,其传播途径如何,如何做到有效防护、防止蔓延,如何消除心理紧张情绪等。而这些系统全面的信息,需要民众深层次地阅读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图书是这些系统、深度信息最好的传播载体。

2.1.4 平复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平复期是指危机事件经过一段時间之后,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尚未完全结束,直至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媒体提供的信息量在减少,将逐渐淡出。民众对事件本身已经有清晰的认识,也增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但事件对民众身心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此时民众对信息的需求,根据民众在此次事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如亲身经历此次突发事件中的民众,需求的是后续身体恢复相关的知识及心理疏导;而未亲身经历的民众,由于一段时间的情绪紧张(担心、害怕和共情)以及正常工作和生活改变造成了心理压力,需要自我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一些感染后康复的民众和失去亲人的民众需要身体调理及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未感染的民众由于居家生活,打破了原来的生活模式,产生了新的矛盾,也需要相应的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属于深度信息和系统信息,需要民众深度阅读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图书在这方面的信息供给具有明显的优势。

2.2 各时期主要媒体信息供给及传播特点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时期,由于不同的媒体信息供给和传播特点不同,民众信息需求在内容和效率上存在差异。为便于分析,将主要媒体分为三类:传统媒体(为便于单独对图书进行分析,把图书和期刊单列出来,所以以下分析中传统媒体不包括图书和期刊),包括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包括网站、自媒体等;图书和期刊。

(1)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和报纸。电视是采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媒体,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的声音和图像传给广大受众,达到视听合一,是最具传播效力的大众化传播媒体[16],民众普遍容易且愿意接受来自电视的信息。电视在信息供给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权威性,我国的电视台均为国家所有,信息来源广泛、可靠;且长期以来民众信赖程度较高。二是信息更新速度快,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并且能及时在电视台播出。三是可对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连续报道,满足民众对事件的系统信息需求。因此电视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时期均发挥重要作用,是主要的信息供给媒体。报纸通过平面空间的形式展示图片、文字等信息,具有保存性强、累积阅读率高、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等特征,属于解释型媒介[17]。其权威性和信息更新速度均弱于电视,但深度信息、解释性信息更适合报纸呈现,因此在舆情的各个时期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2)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包括网站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网站依托多媒体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等,集声音、图片、文字、影像于一体,在信息供给中具有直观、时效性强、内容广泛、数量巨大、速度快等特征。由于政府机构和专业机构目前比较注重网站建设,因此来自这些网站的信息也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但一些网站的信息不准确,需要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要求民众对信息具有一定甄别能力。

2020年我国网民已达9.04亿[18],网络信息供给范围最广,受众也最多,是目前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媒体能够将信息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尽可能广泛的受众,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各个时期均发挥重要作用。但网络媒体信息准确性和社会面无法保证,且体量巨大,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及民众相关知识的缺乏,很难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甄别。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信息需要意见领袖或专业人士进行引导,避免造成信息危害。

(3)图书和期刊。图书和期刊均属于传统媒体,为突出其作用和特点,将其单列出来。图书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信息传播渠道。图书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读者的心目中已形成权威性和可靠性的认知;同时出版社形成了自己品牌,在读者中也建立了威信,因此人们对来自于专业出版社特别是知名出版社的图书信息十分信任。来自图书的信息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知识性、针对性等特点。因此图书是深度信息和系统信息最有效的载体,除突发事件的初发期外,其余各期都能有效地为民众提供所需的信息,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期刊与图书具有相似性,在信息供给方面同样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知识性等特点,但学术与专业期刊信息专业性更强,且均来自研究前沿的专业信息,主要满足专业人士的信息需求,普通民众对专业期刊信息需求较少或基本没有需求。

2.3 民众的信息需求与媒体信息供给的契合

2.3.1 民众需求信息类型与媒体供给方式的契合

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不同媒体的传播其效率是不同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根据民众需求的信息类型,采用相应的传播媒体,能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更好地满足民众信息需求。通过以上对舆情发展时期、媒体信息供给和传播特点的分析,不同类型信息的有效传播媒体如表1所示。表1中一般信息是指有关事件的事实情况呈现,不涉及深层次的解读;深度信息是指相对专业性强、知识含量高的信息,有相对专业的解释和说明,对民众理解事件、采取应对措施等有帮助,便于个人或组织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系统信息是指有关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相关各方面的信息综合,能形成事件的信息流,有助于民众全面地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表1可知,在初发期,电视、报纸、网络是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体,形成期、持续期及平复期图书在深度信息和系统信息供给中起重要作用。

2.3.2 民众需求信息内容与供给的契合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发展时期民众的信息需求内容是不同的,表2以新冠肺炎疫情(表中简称为疫情)为例,列出了民众信息需求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供给媒体。从表2可知,图书在形成期、持续期和平复期提供防护知识、应对措施、心理疏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图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供给及传播优势

3.1 在信息供给方面的优势及作用

首先,图书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图书的内容优势,出版机构能够调动与内容生产相关的所有资源,包括作者、编辑、美编、校对、印刷厂、发行机构等,具有成熟规范的内容生产流程,因而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22]。其次,由于图书不受篇幅影响,内容可以做到更加全面、系统。第三,图书在出版过程有严格出版流程,多个环节把关,不仅能做到内容准确无误,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第四,可以以一个主题策划一本或者一系列图书,以满足民众对某一方面系统信息的需要。阅读图书,是民众从中获取有用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在深度信息和系统信息提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2 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及作用

随着出版技术的进步,图书出版早已打破单一纸质出版的模式,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已广泛应用于图书出版中,因此图书在信息传播方面与其他新媒体同样具有相应的传播能力,并且由于出版机构在长期图书营销中开辟了属于自己独有的发行渠道和发行方式,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版社采用电子出版或网络出版形式出版电子图书,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一是可以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信息呈现方式,提供给读者更多样化的信息类型;二是可跨越实体产品、物流、交付等环节,大大缩短与读者的距离[23];三是信息量大,同时还可发挥内容优势,附加相关知识点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能达到提高传播速度、方便获取、便于理解的目的;四是传播速度快,方便用户检索获得并浏览阅读,可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在出版电子图书的同时出版纸质图书,使二者的优势互补,更有利于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如,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版的三百多种图书,大部分图书均有电子版,少部分图书还制作有音频和视频版本,使公众有更好的阅读体验[24]。表1案例也表明,影响力较大的图书均是先出版电子图书,制作音频和视频版本,配合出版纸质图书,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读者获取方便,提高了传播效果。

4 满足民众各时期信息需求的图书出版对策

4.1 未雨绸缪,主动应对

出版图书有比较固定的规范生产流程,出版时滞较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传播速度较慢,与电视、报纸,以及新媒体相比在传播速度、短时间内的传播效果以及民众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不占优势[25],且在初发期由于民众信息需求动机不强,图书很难有所作为,此时图书出版单位主要是搜集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咨询有关专家对事件发展的趋势进行预判断,从而进行选题策划(图1)。但是在形成期、持续期及平复期,民众需要的是突发事件中系统、全面、準确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电视及新媒体难以传播的。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出版应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出版人在初发期和形成期的前期对突发事件作出判断,同时搜集民众的信息需求,策划一系列民众将在形成期后期和持续期需要的知识性图书,并以民众容易理解的出版形式,如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配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在相关公共平台上发布。一方面确保民众容易理解,内化为知识,另一方面使民众更容易获取,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广。提前应对,为图书出版获得一定的时间,保证编辑策划、作者撰稿、编排校对等都能严格按照图书出版流程进行,从而做出精品。巴陵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之日至6月13日这段时间,全国140家出版社出版的220种抗震救灾图书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组稿片面、编写复制以及成书粗糙等问题[26],这与仓促策划、出版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初发期和形成期前期就开始策划持续期和平复期民众将需要的图书,争取时间至关重要。如新冠肺炎疫情中,首本图书是2020年1月23日正式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切合了民众信息的迫切需求,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已被翻译成蒙古文版,藏汉、彝汉、朝汉双语版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版和双语版本,并准备授权东南亚地区出版英文版和马来文版,迅速扩大了读者范围和受益人群。出版后一周,截至1月30日,大陆简体字版、香港版、澳门版免费派送总量超过32万册,电子书通过天猫、京东、当当、掌阅、博库等电商平台免费下载,下载量超过100万册;微信公众号点击阅读量超过2500万人次[27]。而多数疫情防控类图书是在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通知,号召出版界“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后,才陆续出版,从而在持续期失去了先机。但是由于民众在不同时期的信息需求差异,在前期失去先机的情况下,可根据后期民众信息需求的特点,策划出版相对应的图书。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防控新冠肺炎科普校园挂图系列(中学版)》,于2020年2月开始策划,3月正式出版,切合了中小学生群体在平复期的知识需求点,上市不到两周销售了2万多套,特别是随着学生开学,需求量猛增,其中4月13日仅湖南的代理商就一次性订货5000套[28]。因此分析和掌握不同时期民众的信息需求特点,提前策划切合民众信息需求的图书,不仅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也能实现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应对突发公共卫事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4.2 精准选题,有的放矢

出版社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时期及不同读者群体信息需求特点,在自身优势领域进行市场细分,精准策划选题,有的放矢,充分满足细分市场读者需求。首先,出版社对自身优势资源进行盘点。比如,优势品牌在什么领域?优势作者资源分布及其在目标市场的影响力和权威程度如何?发行渠道优势在哪里?长期形成的忠实读者是哪类人群?出版社资源调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如何?编辑和营销团队擅长的是什么?盘点出版社自身优势,有利于从擅长和熟悉的领域洞察需求,为精准选题提供独特视角,防止选题同质化。其次,研究细分市场读者信息需求。充分调动出版社优势资源,如优势编辑营销团队、作者专家团队以及专业权威机构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趋势和各阶段民众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和预判,并进行一定范围的调研,尽可能准确把握优势细分市场的需求,从而形成精准选题。再次,有的放矢,有效满足需求。前两步解决能不能做和做什么的问题,这一步重点解决如何做好的问题。产品定位、读者定位、内容策划、载体选择、营销策划等工作,需要充分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潜在读者带来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尤其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内容权威性、特定读者群体对载体和呈现形式的需求、上市发布时间选择等。

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针对少年儿童的知识需求,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写给孩子的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绘本》,网上阅读量一天之内达1400万[29]。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打造的专业少儿防疫科普图画书—《新型冠状病毒走啦!》新书面市不到两周,就已经实现了5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北京出版集团携手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出版的《新冠肺炎防控青少年心理咨询百问百答:来自12355的声音》,从专业角度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服务。为全力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向农村地区扩散蔓延,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农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等。这些图书都针对特定群体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做到精准选题和优质内容的组织,并且以各个群体喜欢的载体和方式呈现,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3 形式多样,便于阅读理解

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版图书,要打破传统纸质出版的单一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出版传播技术,配以图片、声频和视频等,一方面使图书快速出版、便于民众获取,另一方面使民众更容易理解,并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直接作用。如,安徽文艺出版社携手《诗歌月刊》杂志社、安徽广播电视台“海豚听听App”和安徽广播电视报社,通过文字、音频和配乐诗朗诵等融媒体立体出版的形式,推出全媒体图书—抗疫主题诗集《鏖战》。读者在阅读《鏖战》精彩诗歌的同时,还可扫码收听名家朗诵的音频,该书有声版还同步上线“海豚听听App”,大大地增強了民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消毒防控规程(挂图)》以科普挂图的形式,选取当前容易产生误区的消毒知识进行科普宣传,特别适合在各类公共场所进行张贴宣传。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运用多种媒体手段的同时出版的图书比例偏小,可见数字出版技术应用还不够。视频是最直接的传播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比较容易使民众接受和理解图书信息,但在此次疫情中配有视频的图书很少。出版社利用现代出版技术和传播手段进行策划、出版图书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5 小 结

由于突发性、未知性等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民众对相关知识匮乏,迫切需要获得各类信息和知识,并充分理解和加工这些信息。因此出版社应根据事件的特点及民众的信息需求,在事件的初发期就提前主动应对,占据先机,及时策划出版图书,满足民众相关信息需求;其次精准选题,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到具体的民众群体或民众的某一特定方面的信息需求;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出版技术,使图书便于民众获取,传递的知识便于理解和运用。总之,作为信息提供者,出版机构应充分了解民众的信息需求,及时提供与民众信息需求契合的图书内容信息,使民众能及时获取这些信息,并通过阅读理解掌握这些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题出版,对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1][15][16][17]沈崴. 网络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媒体传播特征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8(Z1):43-46

[2][14]杜洪涛,王君泽,李婕. 基于多案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模式研究[J]. 情报学报,2017,36(10):1038-1049

[3]徐健,周华阳,叶光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构建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8(11):26-36

[4]周蔚华. 疫情防控面前编辑人的责任和担当[J]. 编辑学刊,2020(2):36

[5]刘小洋,何道兵. 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动力学模型与舆情演化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9,46(5):320-326

[6]郝胤舟. 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基于“1S+3W”模式的分析[J]. 商洛学院学报,2017,31(5):81-86

[7]谢科范,赵湜,陈刚,等.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482-486

[8]李纲, 陈璟浩.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知识, 2014(2):
111-119

[9]朱金平. 疫情信息传播应以受众需求为主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后的国内舆论场观察[J]. 新闻战线,2020(4):6-8

[10]百度百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OL].[2020-05-30].https://baike.baidu.com/item/公共卫生事件

[11]朱晓峰. 生命周期方法论[J]. 科学学研究,2004,22(6):566-571

[12]Dasgupta P. Trust as a commodity[J]. 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 2000(4):49-72

[13]李昊青,兰月新,侯晓娜,等. 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J]. 现代情报,2015,35(5):25-29

[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20-0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

[19][27][29]章红雨. 防新冠肺炎科普挂图成校园抢手货[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4-18

[20]新型冠状病毒防护手册 免费阅读成为网红图书 [EB/OL]. [2020-02-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461437704474298&wfr=spider&for=pc

[21][28]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20/epaper/d7216/d1b/202004/105708.html

[22]刘家益,郭红梅. 知识服务:图书情报机构的探索与出版机构的反思[J]. 出版科学,2019,27(4):09-14

[23]马瑞,武春霞.数字图书传播策略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17(2):16-19

[24]吴琦磊,杨海平. 国内新冠肺炎防疫图书出版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0 (3):85-89

[25]周清涛,段勇. 突发公共事件中图书编辑的职业敏锐性初探: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类出版物的策划为例[J]. 出版广角,2020(5):30-32

[26]巴陵. 未雨绸缪,理性应对:突发事件图书出版热的反思和对策[J]. 出版广角,2008(9):29-30

(收稿日期:
2021-04-18)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众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环球时报(2021-05-14)2021-05-14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药产品保障制度简介和启示上海医药(2020年5期)2020-04-09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结构的优化设计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12期)2019-05-28浅析出版项目管理人的素质培养锋绘(2018年3期)2018-09-04健康教育及健康传播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8年19期)2018-05-14大众审美情趣与图书出版研究中国科技纵横(2017年11期)2017-07-13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出版活动现代出版(2015年3期)2015-07-01预防医学教学体系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课程的设置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17期)2014-11-19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出版科学(2014年1期)2014-02-25谁造成了不明真相领导文萃(2009年1期)2009-12-31 相关热词搜索: 民众 突发公共卫生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