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探讨

宾强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课堂实施“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策略:通过“少学”促进“多学”、先学后教、以学论教、“少教”与“多学”相统一等,以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少教多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119-02

“少教多学”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用于指导教师的课堂行为。传统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学生大多时候是观众。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着眼于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课堂“主场”予学生,由学生“主宰”课堂。对此,本文基于“少教多学”模式的含义,探讨在初中语文课堂实施“少教多学”模式的策略。

一、“少教多学”的概述

“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可追溯至《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通常将这一理念阐述为启发式教学,亦可视为“少教多学”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立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的目的,是教育目标,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明白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面对新的问题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其身心发育还是对知识的探索,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学生个性相对内敛,对自我情感的表达相对含蓄,不敢大胆质疑。而我国的汉语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语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关注学生对语言内蕴的领悟和情感的投入。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少教多学”,正是关注了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体验和情感价值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而“少教多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是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度思考。“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解决教与学的关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参考。

二、“少教多学”教学策略

(一)以“少教”促“多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少教多学”理念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吻合。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模式依舊存在,远未达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教师扮演着授人以“鱼”的角色,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直接转述给学生,替代了学生的个性领悟。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问答持“标准答案”的固化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常被压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潜力,是“满堂灌”的“多教”无法做到的。“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符合广大学生、家长的需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走入“深水区”在课堂上的体现。

“少教”不是不教,也不是减少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少教”,更准确地说是“精教”。为了达到“少教”“精教”的目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倒逼”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课堂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准确评估,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优中选优,以提升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学生的“多学”。在总时间一致的前提下,教师唯有“少教”,学生才能“多学”,有利于释放潜能和张扬个性。可见,“少教”是为了“多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二者相辅相成。

(二)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提前预习,对课程内容有大致的认识,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现实课堂中,很多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少教多学”中“少”与“多”的关系,“少教”怕教少,“多教”怕学少,更怕学生少学甚至不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保证学生能多学,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学。

学生先学,对教师将教之内容有了心理预期,才能在教师“少教”的过程中,保证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思考,必要时可以与同学做充分讨论,或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知识。如教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时,学生课前应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包括课文背景、作者简介等,同时对课文中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如此,教师在正式授课时,学生更容易跟随教师的思路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先学后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可能通过先学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预判,必要时做出深入的引导、更正或拓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充分的了解,要对学科内容的难易点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先学后教”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语文课堂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教师是课堂的幕后引导者,主要起到抛砖引玉、及时指导纠正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少教多学”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以学论教

“少教多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以学论教”,即教的内容由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教什么、怎么教,需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个性特征、教学实际来确定,亦可称之为“以学定教”。要做到“少教”,应知道哪些内容必须教,哪些内容可以“少教”或“不教”,“教”与“不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定。传统语文课堂常“以教定教”,教师主要依赖教案,依据教学大纲设计教案,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及问题的设置,甚至对答案的是非判断等,都由教师或教学参考书单方面决定。以学论教与改变传统由“教”到“学”的单向传播,讲究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尊重、服务于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充分赋予学生话语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尽可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精选内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精准施教,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做好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课堂于学生、服务于学生,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认知学、心理学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自觉适应“少教多学”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少教”、教得好,学生“多学”、学得轻松,实现了师生课堂的共赢。

(四)“少教”与“多学”相统一

大多数时候,“少教多学”中的“少教”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的,而非针对教师总工作量的“少”。对学生而言,唯有少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实现“多学”。于教师而言,由于“少教多学”要求“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因材施教,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需要制订多个针对不同学生情况的教学内容,如此,教师不是“少教”,相反,是“多教”了。教师首先要改变“多教多学”的观念,将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即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站在更高的视角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少教”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学习态度、性格和人生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唯有教师角度的“多教”,才能换来个体学生层面的“少教”,“少教多学”也才能真正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因此,“少教多学”要求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以自身视角的“多教”换取学生视角的“少教”,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少教多学”既是用于指导教师教学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有着深厚理论根基的教学理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操作方法。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少教多学”,符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经历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的结晶,对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等均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李红恩,徐宇,余宏亮.对话教学的生命意蕴及其建构[J].教学研究,2012(1).

[4]王吉根.“少教多学”在芬兰[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9).

【作者简介】宾 强(1974— ),男,广西博白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就职于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初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1期)2020-05-28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14期)2018-07-21少教多学,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课程教育研究·中(2016年12期)2017-02-27加拿大小学教学中的“少教多学”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23期)2017-01-05“少教多学”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1期)2016-06-21语文课堂“少教多学”之我见学周刊·下旬刊(2015年12期)2015-11-28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4年8期)2014-10-17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6期)2014-09-16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