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育美,以美育德

越是低龄段的孩子,我们的陶艺课程越是不设限,会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度,由其去结合自己的一些喜好,感受陶艺的乐趣。需要指出的是,玩不是任由孩子肆意而为,教师会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给予适当的指导,玩中塑美商,玩中养品格。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再次强调要“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的落实离不开美育,时代人才的培养也呼唤着美育。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是一所发展中的年轻小学。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办学基础薄弱,学生大多为农民工子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扭转办学局面?学校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一群来自农村的学生,对泥土有着深厚的情结。孩子们每到下课时都会奔赴沙坑里、花台边,捏玩具、垒城堡,乐此不疲。同时学校所在地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各类制陶泥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民间陶罐作坊,还毗邻工业园区中拥有现代化生产线的陶瓷工厂……为什么不从学生兴趣出发,以美育为突破口,将陶艺作为具体路径,推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我校立足生情、校情,整合资源,躬身实践,探索出一条以陶艺课程为抓手,打造学校美育特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3+3+3”,构建陶艺课程体系

如何使陶艺真正地在学校中落地、生根、开花?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途徑。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我校的陶艺课程形成了“3+3+3”陶艺课程体系,即: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重目标为统领,以“文本学习+陶艺创作+作品欣赏”为学习形式,以“课堂+社团+社会实践”为主要开展途径。一至六年级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陶艺课,通过“文本学习”主要了解陶艺历史、文化、技法,帮助学生在认知层面构建起陶艺的知识结构;通过“陶艺创作”中的快乐玩陶、有意仿陶、激发创陶、尽情说陶等训练,力求做到学生眼、手、口、脑并用,着力培养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专注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作品欣赏”中的作品自赏、同伴互赏与古今佳作鉴赏,使学生懂得同学间要相互尊重、学会分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植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心,最终实现提升其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的育人目标,为其终身发展奠基(见图1)。

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教学目标及内容要有适切性和层次性。目标及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要能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既要有陶艺技法的传授,也要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临到创成递进模式。二是学习方式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实践中,教师创设空间让学生多说、多做、多分享,多途径、多手段、多策略提升学生参与兴趣,调动学生五感,引导学生大胆去观察、联想、想象、实践。三是陶艺作品要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敢于尝试突破。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环境和民俗文化颇为熟悉,在搜集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时,教师尽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和民俗活动纳入其中。此外,为了丰富陶艺教材内容,削弱学科界线,形成育人合力,在开发陶艺教材资源时,我们还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与陶艺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促进陶艺课程内涵的丰富性。

我校边发展边完善,课程开展至今,已经将相关内容落实到纸面,形成了六册横跨六个年级的校本陶艺教材。

二、五步教学,创新陶艺课程模式

陶艺课程怎么上呢?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陶艺美育课程模式:玩—仿—创—说—赏。

玩—玩出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中首次提出“玩中学、学中玩”的概念,其意是在玩耍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体会玩的乐趣。这样便于孩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与发展。怎样玩?越是低龄段的孩子,我们的陶艺课程越是不设限,会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度,由其去结合自己的一些喜好,感受陶艺的乐趣。需要指出的是,玩不是任由孩子肆意而为,教师会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给予适当的指导,玩中塑美商,玩中养品格。

仿—仿出自信。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由于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获得的,因而模仿在个体的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成人比较起来,儿童有更强的模仿倾向。于是,在我们的陶艺课上,教师既是辅导员,也是“玩”陶的参与者,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做陶艺,仿照老师的作品进行创作,能够较快地享受成功、收获自信。

创—创出智慧。不论什么教育理念和手段,都是通过具象化的教育活动、玩具、游戏等培养孩子的模仿、学习、移用、动手、创新等能力,达成开启智慧、启迪思维的目的。仿陶之后便是让孩子创陶。教学中,泥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技法的运用等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激发其创造力。创陶的过程,我们遵循斯纳金的“自定步调”原则,允许学生按照各自的知识经验、操作习惯选择最适宜的技法与速度进行创作,学习者在宽松和谐的心境下更能享受自由创造的喜悦。

说—说出思维。学生制陶后,讲述制陶过程,交流内心感受,品味制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分享成功喜悦……这样的过程,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流畅性,训练了逻辑思维的条理性,淬炼了思维的缜密性,无形中提升了孩子的学习品质。

赏—赏出人文。学生的陶艺作品可能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但每件作品都是学生辛苦劳动与探索创新的成果。作品成型后,安排几分钟让孩子们自赏、互赏,取长补短中,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他人分享。

通过“快乐玩”“刻意仿”“大胆创”“尽情说”“相互赏”等手段,学生眼、手、口、脑并用,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动手力、创新力等,进而其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场域,促进德育美育互融

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说:“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陶艺课程不断走向深入,一系列美好的事物便开始显现。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孤零零存在着的,它会在我们所创建的不同场域下,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开展陶艺美育的过程中,我们打破场地限制。为什么只能在课堂上开设陶艺课,操场、家庭、社区……都可以成为我们课程的重要场地。场地不同,卷入的教育元素也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教育成果呈现出来。比如,每学期我们会举办一次“我和陶艺的故事”征文比赛,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通过做陶艺自己的成长。征集上来的文章里有毅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想象力的故事……透过孩子们稚嫩的笔触,你会发现陶艺美育背后藏着的是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每两年一次的“亲子陶艺制作”,让亲子在一个“命题”下通力协作,完成命题的过程杂糅了亲子間的爱、误解、矛盾……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包容和爱;每年一次的“陶艺进社区”活动,使陶艺更多了一重公益的属性,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尝试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去回馈社会……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德美融通,德育使学校的陶艺美育变得更为充实,而美育所独有的感染力、吸引力,也让德育更加有效。

德美互融,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在学校层面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革新。学校的育人文化从“陶艺教育—注重手脑并用,关注习性养成,追求创新精神”中获得启发,确立“陶情冶性,行知树人”的办学理念与“培养情趣高雅,心灵手巧,探究创新的现代儿童”的育人目标。陶艺水、火、土相互交织的烧制过程,也富含教育意义,我们提炼出“善如水,情如火,德如土”的学校精神;参照陶瓷的品质特征,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我们将其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提出“明如镜,声如磬”的校风和“塑雅形,青出蓝”的学风。由此,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四小文化—陶冶教育文化便应运而生。

陶魂瓷韵,锦绣未央;火传穷薪,凤翥龙翔。东风吹来满眼春,潮起正是扬帆时。沐浴着党的十九大东风,鼎屏四小人将继续深化陶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美育工作,立德树人。

【林正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陶艺美育课程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20年5期)2020-06-08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5年10期)2015-10-29自行车的发明小猕猴智力画刊(2013年1期)2013-03-15校本课程开发须厘清五方面的误解江西教育B(2009年8期)2009-10-10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2期)2004-04-21进入后现代陶艺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对现代陶艺的认识雕塑(1998年1期)1998-06-28 相关热词搜索: 育德

上一篇:萨特的选择

下一篇: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