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抗菌颜料在草木三合土壁画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五当召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于1996年经国务院认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召内壁画是我国蒙、藏、汉等多民族政治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也是如今领略清代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文化的写实画卷。但因壁画年代久远,各殿现存壁画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修复、保护壁画,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添加稀土成分的稀土抗菌颜料,能对壁画中的常见病菌起到更好的抑制效果,解决了传统古壁画修复颜料的抗菌问题,达到还原原壁画的颜色、色相、明度、耐候性等要求,可实现长久保存壁画的目标。

关键词:五当召;
稀土颜料;
壁画修复;
抗菌颜料

一、五当召的历史地位及壁画价值

五当召始建于乾隆十四年,自建造以来,经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修葺、扩建,历时四十余年形成今日规模,是内蒙古地区现存的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藏式藏传佛教寺院。寺院内各殿均绘有精美的壁画,是清代地域性和民族性壁画的典型代表,为深入了解清代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艺术面貌提供了研究资料。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为内蒙古地區艺术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带来了多元的、充满异域风情的绘画艺术。五当召内各殿精美的壁画通过藏传佛教的艺术题材与艺术形式,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及其对宗教艺术的理解,也反映了当时内蒙古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五当召内壁画雄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明显区别于内蒙古地区其他藏传佛教寺院壁画,丰富了藏传佛教艺术的多元艺术样式,是民族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蒙、藏、汉等民族政治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也是领略清代蒙古族尊崇藏传佛教文化的写实画卷。

五当召历史悠久,从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角度出发,保护召内各殿壁画意义斐然。各殿现存壁画均受到不同程度、不同种类自然的和人为的损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害。壁画中常见的裂缝、空鼓、脱落、起甲没有得到应有的修复并且可能长期存在。如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这一艺术殿堂将面目全非。针对此问题,包头师范学院和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合作,对病害以及修复材料进行了探索,研究出一种稀土抗菌颜料:根据稀土元素铈、锌的原子结构特点和光谱特性,以及该元素发色、助色、稳色的原理,研发出一种添加稀土成分的抗菌颜料,有效针对壁画中的常见病害,解决了传统古壁画修复的材料问题,达到还原壁画信息的颜色、色相、明度、耐候性等要求,以长久保存壁画为目的,为壁画修复提供了技术和实验支持,也为此次五当召壁画的修复提供了更成熟的修复条件。

二、五当召壁画现状

壁画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为因素决定了病害的严重程度。五当召地处包头市吉忽伦图山南麓,属高原区,干旱多风沙,温差大,年降雨量在300~400毫米,在这种环境下,病害问题更为明显,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不下于10种。本文所研究的稀土抗菌绘画颜料在古壁画修复中的应用,尤其是对自然条件下壁画修复颜料抗菌问题的研究,是中国传统壁画艺术领域和传统绘画颜料领域的一项突破,为壁画修复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病害分析

五当召各殿壁画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对召内壁画的保存现状作了病害现状调查评估,发现主要存在的病害问题有:壁画损毁处使用石灰层覆盖,壁画表面褪色,壁画表面起甲剥落,降尘污染等。

1.壁画褪色

五当召壁画已有上百年历史,各殿内壁画颜料均有褪色现象(图1),主要是受到寺院温度、湿度、灰尘、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壁画颜料胶层结构老化,颜料颗粒间失去黏性,颜料颗粒脱落降低了表面密度而发生的褪色现象。

2.壁画起甲、脱落

内蒙古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导致地仗层中熔盐反复膨胀收缩,地仗层变得酥松,继而出现起甲问题(图2)。由于墙体外围出现裂缝,降水渗入墙体后导致局部大面积脱落。

3.石灰层覆盖

见于五当召苏古沁殿西壁,壁画发生脱落后,在壁画表面均匀涂抹了一层石灰进行修复(图3)。所覆盖的石灰对壁画内容的破坏极大,虽然不影响主体壁画内容的解读,但相当部分的壁画内容和藏文题记被石灰层覆盖,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后期要对壁画画面进行除去石灰层的修复操作,必然会导致周围壁画表面颜料的脱落。

4.壁画脱落表面贴纸

召内洞廓尔殿内绘香巴拉国王壁画(图4)颜色脱落较为严重。据殿内喇嘛介绍,自青海请来画师进行保护修复,修复方法是在纸上绘制同比例香巴拉国王,填色后贴在颜色脱落的地方。这种修复方式会导致纸质和壁画粘合材料在后期纸体老化或除去纸质修复画面时,加速壁画表面颜料颗粒的脱落,对壁画造成二次损伤。

针对不同病害的类型和特征,选择针对性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对壁画病害进行修复,研究病害成因,针对不同病害筛选修复材料,不仅能对壁画进行有效的修复保护,也能达到长久保存壁画的目的。在对五当召壁画的修复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防治结合的措施,所研发的稀土抗菌颜料对壁画中常见的病菌有更好的抑制效果,解决了传统古壁画修复颜料的抗菌问题,为壁画保护修复与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颜料分析

古代壁画颜料的鉴别对掌握壁画保存状态、实体修复和原画临摹具有重要意义。以五当召壁画为例,召内壁画与藏地、中原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的区别在于五当召壁画大量选取红色和橙色作为主色调。此次对五当召壁画修复颜料的研究,选取了苏古沁殿内的红色颜料进行鉴定分析。通过NitonXL3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对五当召壁画已脱落至地面的红色样品进行采集分析,证明红色颜料中硫元素和汞元素峰值较高,与所测朱砂的特征较为吻合。因此初步判断该壁画红色颜料主要矿物质为朱砂。

随着化工业的不断进步,2020—2021年间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与稀土研究院合作,为壁画的加固和修复提供了修复材料与理论基础。课题科研团队研究并制备出一种稀土抗菌颜料。本次分析在草木三合土基底上进行,证明稀土抗菌颜料铈红与矿物质朱砂颜料在色彩值以及色彩性能上具有同样的效果,色彩协调,可以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表1)。

本次研究以稀土抗菌颜料作为壁画的修复材料,并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利用色度仪的科学检测方法,分别检测绘制在同一草木三合土基底上的(铈红)与(朱砂)颜料的色彩值(明度、色调、色纯度),获取试验数据,表1比较朱砂、抗菌颜料铈红和市场颜料的明度、色调和色纯度,可见稀土抗菌颜料铈红在各方面明显优于用在传统壁画修复中的市场颜料。在用同材质制作的草木三合土地仗上用稀土抗菌颜料(铈红)与矿物质颜料(朱砂)绘制同题材、同内容壁画,具有同样的视觉效果,并且稀土抗菌颜料无味、无毒、无腐蚀性,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抑菌效果。综合上述实验结果与壁画绘制修复效果来看,目前采用稀土抗菌颜料能对壁画进行有效修复。

三、五当召壁画修复策略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古壁画修复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古代壁画绘制技术研究,即熟练掌握绘制技术,使用矿物质颜色技术修复。徐勇在《敦煌壁画的材料研究》一文中,对出现在古文献里的颜料及敦煌石窟壁画所采用的颜料进行了调查分析,以10种基本颜色为主,阐明其特点,观察不同时代颜料的色感和颜色的变化,为开发现代壁画材料和研究寺院壁画提供重要的依据。二是对壁画胎体脱落开裂的修复技术研究。目前稀土抗菌颜料在古壁画修复工作中还没有正式投入实践,稀土抗菌颜料主要应用在塑料和陶瓷釉色领域,草木三合土基底制作技术是学术界常见的仿制现有壁画地仗层的通用手段,稀土抗菌颜料在草木三合土基底壁画的应用研究属于创新型研究方向。

(一)稀土抗菌颜料试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会出现多种病害,壁画脱落是五当召壁画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壁畫脱落是指壁画地仗层与支撑间失去黏性,在自重和外力作用下大面积掉落,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是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破坏,如苏古沁殿西壁脱落较为严重,其余各殿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现象。

针对五当召内壁画脱落的问题,课题组在所处地域环境的基础上模拟制作了同材质壁画的地仗,通过多种修复技术手段研究壁画脱落问题,针对存在的病害问题设计了一系列壁画修复材料比对实验。

图5与图6是在对五当召壁画地仗研究制作的基础上,选取五当召壁画图像后进行绘制,图5中红色部分颜料为稀土抗菌颜料铈红,图6中红色部分颜料为朱砂。两种颜料绘制的图像没有较大差异,通过视觉分辨,复原图像达到了原始壁画的效果。可以看出,使用稀土抗菌颜料对壁画进行绘制,与原始壁画进行对比,所呈现的效果在视觉上基本达到了还原壁画的要求。

(二)稀土抗菌颜料在五当召壁画修复中的实验

1.草木三合土制作

此次壁画摹复的研究集中于地仗层材质和壁画画面层颜料两方面。地仗层是壁画艺术的直接载体,地仗层材料因地域性各有差异,通常包含粗泥层和细泥层,粗泥层主要由敦煌土、当地泥土、一定量的碎麦秸段和水搅拌而成,将泥浆在油画布上刷过数遍(图7),前一层半干后均匀涂抹第二层。基底完全干透后用砂纸打磨平滑,再刷细泥层(图8)。细泥层由过筛的细黏土、碎麦秸秆加入适量清水搅拌,稍加揉搓,呈现出细腻丝滑的质感,加入适量动物胶原蛋白,在已经刷过粗泥层的布上刷细泥层,为保证泥层的耐力和强度,每一道工序都按照传统做法,细泥层干透后用高岭土、蛤粉加水和明胶搅拌充分调和后,刷在细泥层上,多次重复,把画底做白(图9)。

2.稀土抗菌颜料的应用

稀土抗菌颜料已拥有红黄蓝三原色,通过调和可以实现全色系。课题组通过对草木三合土基底的使用性能研究,确定稀土绘画颜料的使用配比,掌握稳定的配比技术后,开始进行壁画临摹绘制。

释迦牟尼百行传题材壁画内容占据五当召苏古沁殿东西面两铺壁画(图10),展现了清代纳唐版画的诸多特质,体现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特有的艺术风格,为典型的叙事性版画,在结合当地草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继而产生了具有独特蒙古族审美特色的艺术形式,包含了艺术家对藏传佛教的再认识,将外来艺术转化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表现方式,传达极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是独特的蒙古族藏传佛教艺术样式。这两铺壁画是迄今为止内蒙古地区已知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完整性最高的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对苏古沁殿壁画以及召内各殿壁画的保护与修复,是此次包头师范学院与稀土研究院合作进行修复保护的主要任务。

受生产力影响,早期古壁画颜料主要由矿石研磨、筛选后提取,使用皮胶和桃胶作为粘合剂。针对此情况,壁画摹复绘制采用实验法,研究稀土绘画颜料的使用配比,进行壁画临摹绘制。将选好的绘制图案在制作好的草木三合土基底上用淡墨色起稿(图11)、定稿(图12),线稿定稿后填色晕染(图13),多次色彩晕染调色,使色彩无限接近古壁画原色,在壁画制作的最后阶段处理轮廓线条,用墨色在原线条上再重新勾勒一次。

3.现阶段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壁画创作、修复和保护的主要群体仍是各高校的师生,提升艺术院校学生传统绘画水平,还要依靠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传统壁画工艺的制作及修复方法、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和审美能力,是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高校美术教师既要是学校的美术教学者,更要立足于民族艺术,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无论是当代美术创作还是古壁画的绘制,其内容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壁画资源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现代艺术创作,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提高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比起培养学生绘画技法和创作能力,当前的高校美术教学更应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素养。对于内蒙古高校而言,五当召壁画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是高校美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应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方式解读五当召殿内壁画,感受壁画中的艺术魅力和绘画技法,在壁画临摹和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在传统壁画创作中保持时代性。在临摹教学过程中,对壁画地仗的制作也可以为后续的壁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当召壁画最大的特色还体现在其丰富的地域性色彩语言上,召内壁画在色彩的运用上与新勉唐画派的区别在于,五當召壁画融合了蒙古族地区的审美特点,在色彩与绘画技法上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有着丰富的视觉美感。通过引导学生对五当召壁画构图布局、绘画技法和色彩的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观创造性,结合具有时代性的构图方式,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色彩转化成符合当代审美的创作意识。

四、结语

壁画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承载的丰富艺术信息体现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对五当召壁画的颜料与标准稀土抗菌颜料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利用稀土抗菌颜料进行壁画修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达到保护性修复的效果。通过此次稀土颜料在草木三合土壁画上的修复工作,笔者不仅加深了对内蒙古地区壁画病害的认识,也为今后从事修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对修复后的壁画还应实施长期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为壁画修复提供保障。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将壁画语言中传统的绘画体系引入美术专业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一定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创作思路,发掘出具有民族绘画精神的壁画创新,为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NJSY21019。

作者简介

张东东,1980年10月生,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参考文献

[1]刘咏梅.浅析包头市昆都仑召与五当召壁画之异同—以《如意藤本生经》壁画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4):39-40.

[2]王磊义,姚桂轩,郭建中.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上、下)[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3]闫晓彤.五当召苏古沁殿壁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4]唐昌东.唐墓壁画的制作工艺[M]//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3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相关热词搜索: 稀土 抗菌 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