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融合探究

史晓眉 沈永真 陈欢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合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课教与学的新形态,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丰富学科资源,增强育人效果,拓宽交流渠道,优化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使师生线上线下交流常态化,从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1-0099-04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1]。而传统课堂的“讲”所具有的效力远远弱于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的新教育方式,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探究并实现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既是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必由之路。

1  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

1.1  教育技术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概念,并把“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任务[2]。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进行科学设计、开发和利用,对教学进程、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它在思政课信息化实践探索中展现出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优势[3]。微课、慕课教学模式,智慧树、腾讯会议、直播云、QQ直播等教学平台,为思政课教学营造了全新教与学环境,为思政课与信息技术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1.2  教学艺术

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是一场物质层面的教育革命,还必然推动教学形态、学习方式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伴随技术推动教育革命的思考,与之相生相伴的教学艺术登上大雅之堂。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得巧妙、教得有效、教出美感、教出特点”[4]。教学艺术从方法论视角看,指向教学技艺;从专业学科视域看,将打破现有学科边界,催化学科深度融合。

思政课教学艺术在这里是指施教者和受教者借助不同的教与学的技能技巧或艺术形式,积极主动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的一种再创造活动。教学艺术以教学为实践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为现实遵循,具有实践性、主体性、主动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5]。无论技术或艺术,术业有专攻,而术的旨归是人,是以人这样一个主体来裁度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完成铸魂育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不可离析[6]。

目前关于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融合的理论研究比较少,具体实践环节的探索更是欠缺。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艺术有效结合,艺术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新发展阶段思政课程改革创新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2  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的融合给思政课教学赋予新动能

2.1  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有利于形成思政课教与学的新形态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面授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教学内容的传递往往是单向性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和多样化教学艺术的引入,使教学手段和感受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一种复杂的交互影响效应;也可以满足认识形态上存在差异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将以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活動变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信息化教育技术和教学艺术相融合,可以使思政课教学从简单地吸收知识转向为给予学生质疑知识甚至培养创造知识的能力。从教学技术角度看,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实现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向交流。教师可以更便利地适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落到实处。从教学艺术角度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职业发展需求、专业类别,引导学生把思政课教材内容通过学习体验、艺术构思和创作活动,以不同的艺术样式表达出来,实现不同专业的思政课与不同的艺术样式相融合,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的交互式、体验式、探究式、沉浸式的教学形态广泛并存,形成思政课教与学的新形态。

2.2  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有利于创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高,离不开科学高效、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平台,助力思政课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2.2.1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不同艺术样式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喜闻乐见、可感可知的艺术形式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制作”出来、演绎出来,使学生从优质理论讲授中感知实践真知的良好收益,切实缩减学生对思政理论认知的陌生感、距离感,增强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亲和力和获得感,促进学生自觉认知思政理论、认同思政理论、接受和消化吸收思政理论,并最终实现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2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学生在接触和认知任何科学理论知识的初始阶段,无论是社会科学理论还是自然科学理论,理论知识都不可能自发地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记,尤其是极具抽象性的思政课理论知识。因此,在思政课理论学习的初始阶段,要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思政课理论留下印记,往往都离不开灌输式教学。但只通过灌输式教学,学生最大限度也就是知道所学思政课理论是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会深刻理解并真心认同和接纳思政课理论。如此,很难将思政课理论在学生中入脑入心并外化于行。

要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将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如运用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手段,使多媒体的立体信息空间优势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把多样化教学艺术同教育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将思政课堂置身社会大课堂,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艺术地寓于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中,鼓励和引导不同专业学生、不同个性化学习要求的学生,借助不同艺术样式如视觉艺术、视听艺术、文学艺术等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再构,在充满创造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在教与学不断启发中实现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思政课理论教育。

2.2.3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兼顾兼容?有三个环节可以体现。

1)以学研教。思政课教学课前,教师借助融媒体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活动,做到备学备教。

2)以学促教。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和教研成果,灵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解教材主要内容,探究将教材主要内容通过多样化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如开展小组互动、互学互教、讨论交流、作品展示等。这种方法要有实质性的知识内容和信息意识,而非空洞的和形式化的“表层交流”,使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常态。

3)以学评教。在思政课评学评教中坚持以学生学习成效作为评学评教的主要指标,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2.3  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思政课教育效果的增强,不仅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能导善教,也有赖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乐学善学。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7]。

2.3.1  将学知识转化为增智慧  当今中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其重心不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育理论和实践双向建构、动态共生,实现将学知识转化为认知社会和应对挑战的智慧。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充满生机活力与人性光芒,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为人处世的独立智慧、思想和人格。高校思政课教师借助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学习材料以及任务单,让学生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完成任务:课前,学生通过学习材料,将自己的想法、问题、意见、体会进行总结;课中,学生讨论问题,教师讲解问题;课后,学生将教材主要内容与现实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相结合,以思维导图、绘画、微视频等艺术化方式展示事件、分析逻辑、问题解决及建议方案,实现将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处事智慧,提升运用理论、再现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

2.3.2  将学理论转化为强方法  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理论与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但在实际应用层面,大学生并不能够灵活地将学习的思政课理论转化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从国际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最新发展来看,学习方法是一個公认的指向学习过程性质量的重要概念或指标,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借助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或平台如融媒体发布相关学习资料,或者随时随地借助融媒体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宽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实现学生在学习掌握思政课理论的同时,提升思政课理论学以致用能力和素养。

2.3.3  将学规范转化为育德行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课程,必须提供学生对未来工作性质持续变革的适应能力。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将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一方面要借助融媒体平台以音乐、校园故事、时事热点或传统经典展开思想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内容教学,并以音频、视频、动画和云课堂、案例分析等手段辅助阐释思想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课堂抬头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中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去遵守思想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以自身实际行动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到的思想道德准则、法律规范通过认知、判断、认同等复杂心理过程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信念和法律信仰,并进而在实际行为活动中外化为高尚德行,真正做到所学规范与实际言行完全一致,即心口如一、知行统一。通过如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集学习、认知、判断、认同、践行的认识—实践—认识过程循环往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和提升,完成“化规范为德行”的立德树人过程,在实践中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融合的实践路径

3.1  教学理念上融:更新教学观念,落实育人为本教育理念

信息化技术不仅是教师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教师用来营造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自主、合作”的教与学新理念的工具[8]。在思政课教学中,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學艺术相融合,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借助PPT、微课、慕课、视频、小程序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思政课堂教学,还要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时政分享、主题讨论、才艺展示、微课竞赛、思维导图大赛等实践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性,让大班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通过两者的融合,思政课教师既要做到“学高”,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要做到“艺高”,增强教学魅力,以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育人效果。

实现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信息化教育技术不只是辅助教师的“教”,还要转变为促进学生自觉地“学”的工具,即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育艺术手段使学生掌握更有效、更丰富的协作交流工具、认知探究工具及情感体验和规范内化工具。

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的融合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校情学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融合中运用落实“育人为本”“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结合高校思政课学科的特点设计出易于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融合的形式多样、高效实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艺术形式,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理性度低、感知能力强、功利性强的特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艺术,使教学资源或教学过程适合于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实际,把教材内容艺术性地转化为学生对美好理想孜孜以求的信心力量,转化为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使命担当。

3.2  教育资源上融:丰富教育资源,优化增智强德育人效果

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可以指向理解生成、知识关联、原理提炼,突破教师仅教教材内容、学生仅学教材内容的限制。通过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不断生成、拓展大量优化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从而大大扩充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掌握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并对众多课程资源进行择优利用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的必备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掌握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积累和开发更多更新资源,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解决新问题,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教学资源开发上,思政课教师要有课程资源积累和开发意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开发要兼顾课程需求、学生需求与教师教研需求的协调与整合,不断累积和创造性地开发适宜于教师教学教研需求的各种类型资源。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设计中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选择最贴切、最优化的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教师也只有不断积累丰富教学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才能提升把控资源和择优利用资源能力,在教学中借助灵活运用更多更优更具特色的教学资源优化思政课增智强德育人效果。

3.3  教学方式上融:拓宽交流渠道,实现师生线上线下常态交流

教育与现代信息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学习可以跨时段、跨地域、甚至跨文化。针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复杂挑战,持续推进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在教学方式上深度融合,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育新模式。教学方式具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在两者融合途径、融合界限和融合程度上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由于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师生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模式,超越时空差异,破除信息壁垒,实施课程教学。虽然不同学校采取的线上线下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采用平台各异,但主要方法和步骤大致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开展线上或线下教学:课前,教师借助融媒体平台,给学生上传课程预习资料和教师已录播好的课程微课及其他视频材料,供学生提前预习或自主学习;课中,教师借助直播平台隔空讲授教学内容,师生隔空互动回答问题或在线交流讨论观点;课后,条件具备时采用线下辅导和考试答疑,师生面对面就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补给,达成预定教学效果,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在教学方式上融合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的性质、结构和管理不同,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根据各自学校办学定位、学生认知特点、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以及自身操作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开展课程教学,合理选择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结合的度和限,切不可搞一刀切或勉强为之。

2)因时制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革命性影响,因时而动、因势而为,适时将教学艺术与教学技术、手段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艺术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期和严峻挑战下实现思政课教育实效变轨超车。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采用线上教学或以在线教学为主的模式开展课程教学;但在疫情取得阶段性防控胜利或完全战胜疫情后,也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恢复到传统的线下教学或以线下教学为主的状态,而是应根据特定时段和特定条件,合理配置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比例,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充分发挥“双线融合”最大合力作用。

3)因材施教。高校思政课蕴含自身特有的情感特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中所内蕴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含量远高出其他“事实性”知识性教育课程。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投入、因材施教,以丰富的学识征服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厚重的情感取信学生,以学生所感知到的优质讲授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有效融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借助互联网、不同艺术样式,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再构,强调和凸显“知识的创新”这个特质,让学生和教师同伴互动,尽心尽力指导学生在思政课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动手动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价值评判能力。

3.4  教学评价上融:优化评价方式,助力大学生成人成才

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在教学评价上的融合,可以使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更准确、更科学、更合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尺度,测量方法更局限于知识的理解,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这种单一的结果考核评价方式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改革思政课评价方式和影响机制,是一项复杂却颇具价值的工作。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检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根本标准。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相融合能否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其检验标准只能以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评判尺度。据此,评价标准至少包含学生的政治认知力、价值认同力、理想坚定力和责任担当力四项指标。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可以采用学习过程、创新成果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三元评价方式,其中学生学业成绩中学习过程和创新成果在课程总成绩中可以占到60%以上,结果考核不超过40%。

学生获得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感受,可以设计学生自评、互评量表进行评估。多项评价指标,综合考核素质,定性定量分析,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唯知识唯分数的评价标准,确保大批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在步入职场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2).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3]张福高,张霞霞.现代教育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3):2.

[4]李如密,等.课堂教学艺术新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3):1.

[5]王隆,周效男.浅析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的意义[J].现代信息科学,2019(8):101-102.

[6]傅江浩,赵浦帆.高校思政课教学媒体技术融合改革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9(12):180-184.

[7]许涛,等.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2016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20-26.

[8]李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历史与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91-95.

猜你喜欢高校思政课教学艺术教育信息化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微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年10期)2017-11-0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20期)2017-06-26简析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南北桥(2017年2期)2017-02-06简析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南北桥(2017年2期)2017-02-06荷兰高等教育信息化前沿发展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年8期)2016-11-03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9期)2016-09-30信息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变革考试周刊(2016年70期)2016-09-20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研究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年8期)2016-09-14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9期)2016-05-16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教育技术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