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俗世的烟火中见证世道人心

回族青年女作家马碧静以长篇小说《守住这一片阳光》起步,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领域崭露头角。近年来,她专注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成效颇丰,尤以短篇小说见长。据我所知她先后在《民族文学》《山东文学》《四川文学》《边疆文学》《满族文学》《回族文学》《大理文化》等数十家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创作势头健旺。她的小说大多写俗世的烟火,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同时又不乏现代性的叙事技巧,在西南少数民族女性写作中独具特色。

记录当下的生活,见证俗世的悲欢,揭示世道人心的真相,这是马碧静小说的主旨。《理想国》中,那群文化路上“玩艺术”的音乐人,其实更多是以校外辅导糊口,“我”离开故乡“马孔多”般的小镇,来到城市做了记者,堂弟余莫笑在文化路上教琴,那里公认的天才是 “赫拉巴尔故纸堆”乐队的吉它手包黑羽。还有“抱朴”琴行的老板贾晓木和毛维,带着六十多个学生,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大家都为了理想悠然活着。然而事情很快逆转,包黑羽得了“蜘蛛人症”,不能活过25岁。“我”身为民生记者,想为包黑羽筹款,却毫无办法。在经过拆迁之后,文化路再无旧日浓郁的艺术氛围。多年以后,“我”送稚子再到文化路的琴行学琴,回忆起文化路的往日时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我”的婚姻,婚前的情投意合到婚后的黯然神伤,直至离婚。又写到学琴时见到的小伙子付川,“我”与他相谈甚欢,谈柏拉图的《理想国》,谈卡尔维诺。此时贾晓木与毛维合伙办的琴行终究垮掉,被合伙人毛维算计的贾晓木再次北漂,小伙子付川也不见踪影,甚至从来没有人见到他,他或许只是死去的包黑羽的幻影。这篇结尾颇为魔幻的小说,表达的是小知识分子的悲哀,他们怀揣着艺术的理想,最终只能作鸟兽散,有的死亡,有的离婚,有的流浪,最终都放弃了艺术的追求。这些来自山村或城市底层的青年,他们的理想最终烟消云散。这是篇颇为沉重的小说。同样,中篇小说《左右摇摆》写的是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冲击,49岁的报社老编辑李岗面临着人生的再次抉择。围绕着搭档成城的辞职,报社内部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单位领导的旁敲侧击,同事间的蝇营狗苟,家庭的捉襟见肘,李岗的日子也陷入了窘境。儿子上高二需要照料,父母轮番住院需要照顾,主治医生的论文需要他协调发表。李岗托了省城晚报社的同学发表了医生的论文,却要付版面费两千元,李岗只能自己掏钱。母亲骨伤出院后,他老婆与母亲的婆媳关系又陷入紧张状态,紧接着报社岗位调整,李岗感觉自己被当成猴耍。沉重的编务和调整岗位后的种种不适让他如缺氧的鱼,加之来自家庭的诸多压力,李岗几至难以承受的边缘。坚守还是离开,成了李岗的心病。此时年近半百的老婆却又怀上二胎,喜忧参半的夫妻度过了众多不眠之夜,最终还是因为生活压力放弃二胎。后来,李岗有机会到企业任职,年薪二十万,可以解决缺钱的问题。可面对报社又一番岗位调整,李岗仍放不下他心爱的报纸。这或许也是“左右摇摆”这个标题的由来。面对传媒业的全面洗牌,那些长期在传统媒体从业的中年“大叔”,他们将何去何从?这篇小说写出了这类“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另一个中篇小说《我决定守口如瓶》讲述了几名报社记者到某县采访“十佳劳模”的过程,写得详尽而繁琐,主题是“劳模是怎样炼成的”。为了评上劳模,地方政府、部门、有关行业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自编自导自演与真实相距甚远的“劳模故事”。当下社会中的好多典型不是这样树起来的吗?真正的先进典型往往隐藏在生活的表层之下,这恰恰是事实的真相。都说作家是社会的良心,做过记者的马碧静应当也经历过类似的事件,“采访劳模”事件具有真实性,也是对当下社会风气的反讽。

对老年问题的关注是马碧静小说的亮点。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却未引起文学界的充分关注。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作家不能沉默,更不能失声。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城市独居老人与日俱增,他们的日常、他们的健康、他们的悲欢,乃至他们的爱情都值得广泛关注。马碧静的《老年记》写女儿在外地、丈夫离世的独居老妪董芳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纠葛。孤独的董芳爱上了极像唐国强的杨升,而穿花裙子的孙奶和刘奶,还有那群广场舞大妈每日皆在河畔公园歌舞升平,小学教师退休的董芳身陷其中,而杨升则是其中的独男。这群人齐跳广场舞、齐聚樱花节,外出聚会时董芳与孙奶、刘奶之间为了杨升争风吃醋,老太太吃醋与小女孩争宠并无二致,写得活灵活现。当董芳思考了许久终于放下身段到杨升家吐露心曲,并大胆抱住老头时,得到的却不像多年前那般的热烈回应,而是将她拒之于千里之外。后来杨升再娶了个三十多岁的妇人,而刘奶则将指望寄托于养老院,董芳仍延续着原来的日子。这篇小说用大量繁琐的细节描摹了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和内心情感,颇为细腻。另一个中篇小说《颐老记》同样写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丧妻之后的老王,陷入无尽的孤独与虚空,儿孙不在身旁,去省城儿子家时,却与儿媳、亲家等都有诸多生活方式的差异,甚至孙子都不得抱,处境尴尬,只好悻悻回老家的小城。此时他的生活中出现了智力发育不全的刘三妹,这个傻妞恰恰填补了他的孤独与虚空。老王与刘三妹结婚后,如带小孩般哄着这个傻妞,直至刘三妹怀孕,老王方对“颐养天年”这个词有了新的认知,他觉得“颐”是舒心、快乐,“养”既是保养、养生,也是养育,是将种子与希望延续下去。这篇小说写的是畸形的婚恋,男子垂垂老矣,女子虽年轻,却因智力不全而生活难以自理,这两人的结合引发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结局却是温暖的,老王苦着累着却快乐着,他已不再孤独,他还要等待新生命的诞生,然而这种温暖却代替不了故事里隐藏的苦涩。其他几篇小说,如《马媛奶奶的口喚》《小妈妈》《人间的烟火》《宰牲》《宁静的顿亚》等,都或多或少写到了老年问题。在这些小说中,老年人扮演着奶奶、公公、婆婆、父亲、母亲等角色,有婆媳关系的纷争,有公公与儿媳之间的隔阂,也有父亲与儿子间的矛盾,但终归老人都是弱势群体,不是独守空房,就是在家里暗忍暗受。当你老了,何去何从? 真的还有叶芝那首《当你老了》般的温情吗?这真是个哈姆雷特似的问题。

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这是马碧静小说的勇气所在。中篇小说《花斑蟒》的主题是校园暴力,而《别在我伤口上幽居》则是同性恋题材。《花斑蟒》写的是一群技校的学生,常玉、辉丽、凤姐,凤姐是“大姐大”,林哥是“大哥大”,两伙校园里的“黑恶势力”开始轮番对付新晋的“校花”常玉,之后便引发了诸多校园暴力事件,这在网络上也经常见到。特别是凤姐用一摞衣架击打辉丽的那段描写,极为逼真。因为担心凤姐的再次报复,经过诊所治疗的辉丽甚至不敢向校方报告,同宿舍的同学也不敢向老师说明真相,这使班主任赵青梅心痛不已。小说写到赵青梅如何费尽心力去转化“凤姐”,写她如何为改变校风而孤军奋战,这只是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事实上,现在的校园暴力已经弥布了大学和中小学校,学校治理乏力。几个初中女生对跪地求饶的同学拳打脚踢,还将整个过程录制视频投放网络。一方面,中高考的上线率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作家不应当缺位。马碧静的这篇小说,至少是个有益的尝试。发表于《满族文学》的《别在我伤口上幽居》是个恋情小说,而这种恋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婚恋,而是同性恋题材。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叶浅与桑华是孪生兄妹,为了报复哥哥幼时对自己的施虐,桑华内心里潜伏着的“男子”苏醒,他疯狂地追求叶浅的女友吉妮,并成功地俘获了吉妮,却也爱上了她。长相英俊的叶浅却是浮浪子弟,在吉妮之前,他还有个来自彝家山寨的女友阿支。吉妮横刀夺爱后,阿支从剧团消失,但后来她实施了报复,想与叶浅同归于尽,却让他带着吉普车跌下悬崖。当然,桑华与吉妮之间的同性恋也没维持多久。这篇小说的大胆在于作者敢于将“同性恋”这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引入小说,甚至不惜用浓墨重彩的情节铺陈同性恋者的欢爱。这个度如何拿捏,直接关乎小说的品相,作者大胆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荒诞、反讽、碎片化、象征、异质性等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体现在马碧静短篇小说的创作中。这里说的现代主义,主要指强调主观的自由联想,表现人的全面异化,在语言形式上标新立异,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新奇怪诞的表现手法,也就是“异质化”的特征。马碧静短篇小说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叛逆和荒诞,小说构成的丰富和复杂等。在《臆想的分叉口》中,作者将完整的故事肢解,使之尽可能地碎片化和模糊化,尽可能呈现事件的多种可能性。勿庸置疑,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性之一。而在《花斑蟒》《别在我伤口上幽居》《201房客》中的主人公,他们离经叛道,或是形单影只。《201房客》中的房客吴毅毅,如同卡夫卡《城堡》中那个孤独的旅人,或是加缪的“局外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中的讲述者。他与“我”讨论加缪和海德格尔,讨论存在与虚无,他在等一个或许永远不会出现的女友,而最终他的女友也确实没有出现,这多少显得有些荒诞。这样的写法明显带着西方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发典犯》具有荒诞性,而这种荒诞的现实似乎不分朝代、不分中西,在人类社会中都存在。在小说中,很多理发店都属非法经营,须隐藏在水果店深处。上班的公司须填“发型报告单”。

“《发典》规定:男性头发不能短于寸头,长于平头,一年有十二次理发权限。女性头发不能短于披肩,长于脚弯,最高一年有三次理发权限,当然那是在你填报‘披肩发或‘中发的时候。若长发,十年都没有理发权限,只能自己在家打理。形象部乐得所有女职工都填‘长发,省事啊!因为填报另两种发式,得经过层层繁琐报批及漫长严格的审核,有时审核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脸型、身高、胖瘦、肤色、音量、听力、气质、性格、品德、职业、与老人丈夫孩子亲朋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型史等等都将成为考核重点继而影响到审批结果。而在审核结果尚未公示之前,申报人只能留‘长发,这段时间也被戏谑而严肃地称为‘观察期,意思就是你的形象均在秘密掌控之中,若光顾过‘黑店,不仅审核无法通过,严重的还将移送到‘发庭,那时候就意味着要丢饭碗了。”而“发典犯”的惩罚便是“剃成光头三年”。小说中的主人公“她”因为入黑店理发而被丈夫发现后,不仅被开除了公职,而且还被“发庭”宣判,当众剃光头,还被台下的观众拳打脚踢,施之以暴力,险些丧命。而“她”怀疑告密的女清洁工,却将“她”救起,女清洁工也曾是个“发典犯”。这些看似荒谬的情节,影射的却是无比客观的现实。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清兵入关后,无数汉人不剃头、不留辫子,只能遁迹草野,或者被清廷杀害。而推翻清政府之后,很多人却依然不愿剪辫子,被人偷剪辫子的“保皇派”因此嚎啕大哭如丧考妣。如今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却涉及到信仰、观念,甚至是对某个朝庭忠诚与否。短篇小说《惊魂戲》的情节有些离奇,被邀请去看电影的人无意中成了电影的“戏中人”,他们的日常、他们的隐私、他们的丑陋与美好都在戏中得到展示,原来他们被电影公司盯上,并悄悄拍下了他们的多彩生活。当然,他们因此愤怒,他们被侵权。可是当公司宣布赔偿他们一百万元的损失费时,全场“真人秀”皆大欢喜。原来,金钱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这个故事显然具有荒诞性,但又具有现实的反讽意味。作者为了将“惊魂”尽力展示出来,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直到篇末才揭露真相。这也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讲述故事能力。显而易见,在这些短篇中,作者已经不按常理出牌,给小说这种文体赋予了更多的荒诞性和复杂性,这种尝试也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马碧静的小说创作尚未成熟,还处于寻找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假以时日,她必将在小说创作领域海阔天空。

编辑手记:

回族青年女作家马碧静近年来创作势头良好,本刊曾多次刊发其小说,本期也刊登了她的小说《两老头》。作家一苇在本篇评论里梳理了马碧静小说的特点:记录当下的生活,见证俗世的悲欢,揭示世道人心的真相,是马碧静小说的主旨。对老年问题的关注是马碧静小说的亮点。(本期马碧静的小说《两老头》关注的就是老年问题。)敢于触碰敏感题材,是马碧静小说的勇气所在。而荒诞、反讽、碎片化、象征等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也给其小说带来一种“异质性”,期以此评论让读者们更深入地阅读理解马碧静的小说。

猜你喜欢小说识“心”术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8年7期)2018-10-10“编”小说的乐趣长江文艺·好小说(2017年9期)2017-09-07认清现在完成时与现在完成进行时新高考·英语基础(高一)(2016年11期)2017-07-06文学小说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不在小说中陷落学苑创造·B版(2015年10期)2015-11-13还没有做好的事(创作谈)西湖(2015年3期)2015-03-26小说《这条河也留不住你吗》被转载海燕(2014年12期)2014-12-12致亲爱的小孩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14年4期)2014-07-28两部犯罪小说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小说月刊(2012年3期)2012-05-08 相关热词搜索: 世道人心 烟火 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