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破解手机困局

韩海燕

摘    要

只有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合力构建新时代家校绿色生态环境,才能让学生真正远离手机,留利去害。新时期,让家庭、学校和学生要形成共同体,识手机真面目,远观与近用有取舍,进而形成健康自然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关 键 词

手机管理;共同体;多元化;家校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7-00-04

一、现实:学校手机管理无奈下的“妙招”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近视率上升和沉迷游戏、沉溺网络等乱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痛点。2021年1月1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此进行了回应。新学期,全国各中小学校也针对手机管理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妙招”。且从几则资讯看看这些做法:

学生自主装点“养机场”。新学期,上海市沙田学校专门设置了校园“养机場”和“停机坪”,规范化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请将手机调至静音放入此袋中!”每个小学教室的后方都有一个“养机场”,拥有30个插袋的手机收纳架上,每个插袋都有一张白色的卡片。“今天开始,在小学阶段,手机管理会和美术学科教学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完善和美化,每个班还可以自主给‘养机场取个性化的名字,像中队取名一样。”。(中国青年网,2021年2月22日)

学生参与制定手机管理“新规”。北京十八中校长向记者介绍,该校在寒假期间,通过学生会、团委、班级等多种渠道、各种形式,就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在学生间进行大讨论,最终形成意见,作为该校手机使用管理新规的重要参考。“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让学校更能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出有‘人情味‘接地气的规定。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清楚不合理使用手机的害处,在新的规定出炉后更好地遵守规定。”(腾讯网,2021年2月21日)

每班配备一台“老人机”。新学期,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将各班级班主任电话公布给家长和学生,同时给每个班级配备一部非智能手机(俗称老人机),作为公用手机,全天静音状态,放置于班级固定位置,设置一名手机管理员,负责管理使用本班级公用手机。如果家长有急事联系学生,可以通过班主任联系,或者直接发信息给班级公用电话,在课间由班主任或班级手机管理员通知学生本人,以解决家长紧急联系学生的需求。(央广网,2021年3月1日)

“君子协议”。面对学生强烈的“手机依赖症状”,老师们的处理方式相对“温柔”,通过签订“君子协议”来帮助学生降低对手机的依赖性。所谓协议,是师生间达成的口头约定。在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面对极个别有此需求的学生,老师会与学生约法三章,即在班上要“藏”好手机,不能让其他同学发现;课上及课间不能使用手机;在校期间手机不能“响”。

该校思教处负责人唐其吉老师告诉记者,约定内容的核心是“藏好手机不露面”。他说,虽然手机是存放在学生身上的,但想要在班级里保证“藏”好手机不被发现,带手机的同学就要学会克制玩手机的想法,久而久之对手机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再者,通过这样的约定,班上其他同学无形中都变成了“监督员”,一旦被他人发现带手机未上交即为违反约定,就要自觉自愿地将手机交给老师保管或是不带出家门。(贵阳网,2021年3月11日)

二、困惑:家庭手机管理的无奈与迷茫

各地各校明令禁止手机带入学校后,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危害孩子们视力和专注力的手机在校园课内外似乎销声匿迹了。可手机是否完全收起它“双刃剑”中有害那一面了呢?再看看几则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今天下午,我(指老师)检查昨天布置的一个作业,作业内容为:晚上收看天气预报,记录下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这是一道课后练习题。检查发现,结果只有一个学生是通过看电视播报记录下的,其他的学生基本是在手机上查找的。

问及一位学生小伟,他说家里是智能电视,他只会在上面找游戏,不会找天气预报。我说:“那你怎么学会的找游戏?”他还没回答,平时和在一起玩得好的几个学生却说:“老师,小伟玩游戏都不知道睡觉,有时玩到夜里十一点多哦!”我恍然大悟:“原来你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是因为玩手机、打游戏。”听到其他同学这么说,小伟忍不住了:“老师,张文、李璇(化名)也在手机上玩游戏,比我还厉害呢!”

看来他们是要互相揭发了,这可是“意外收获”,原来他们不完成作业的原因在这里。而且他们还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每人都有一部“自己的手机”——有的是家长的旧手机,有的是用自己的压岁钱买的。二是家长都知道这事,但并没有怎么管他们,而是任由他们玩。

越了解情况越多,于是,我决定临时做一个调查,采用“我询问,学生举手”的方式,经过简单的调查,我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有90%的学生在周末玩手机;有50%的学生每周玩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而且是连续地玩;有4名学生,近两天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已超过10小时;有30%的学生有自己的手机,其他学生则是玩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的手机;平时周一到周五,也有40多名学生玩手机,只不过时间没有星期天那么长。”(超敏教育网,2019年12月10日)

案例二:为了方便联系,刘女士给孩子买了一部手机,从那以后,孩子平时在家几乎是机不离手。“根本管不住!”刘女士说,有一次,她发现孩子半夜还藏在被窝里玩手机,她气得当场摔了手机。新学期,学校严格禁止孩子带电子产品到学校,孩子在学校“戒”掉了手机,学习成绩明显进步,而刘女士一家仍喜忧参半,因为只要一放假,孩子回到家里仍然会玩手机。

曹阿姨隔代带外孙,平时女儿女婿工作忙,她负责接送、照看孩子。在家时,曹阿姨会随身携带手机,不让孩子接触。但学校老师常常会在手机上布置作业,这时候,曹阿姨就只能把手机拿给孩子,让他自己做手机上的作业,而自己要忙着做饭、做家务,不可能时时刻刻站在孩子身边看孩子用手机。曹阿姨经常发现,老师布置15分钟的作业,孩子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曹阿姨说,孩子小,自控能力差,肯定会偷偷玩手机。

发生在寒假的一件事,让汪女士至今心有余悸。儿子用压岁钱去买了一部二手手机,本来就爱耍手机的儿子,有了手机后玩得更加痴迷。有一次,爸爸看到儿子沉迷于耍手机,就当场教育了孩子。没想到,父子俩由此发生言语冲突,进而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汪女士说,孩子在家玩手机,是现在他们一家人最头痛的事。(腾讯网,2021年3月25日)

三、破解:基于共同体的多元路径选择

学校积极采用多样形式管理手机后,教育回归到纯净自然的生态环境;但更多学生回家后仍深陷手机毒瘾当中,令家长头痛万分——这说明单靠学校一方,无法实现育人目标,只有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合力,构建起新时代家校生态环境,才能让学生真正远离手机,留利去害。

(一)破解基石:形成共同体

接手六(4)班,刚开学第一周就出现严重家庭作业收不齐的现象,每天清晨都会在发现学生早读时在教室忙碌赶写作业。问其故,学生回答:“某科作业太多了!”“昨天家长带我出去回来太晚!”……进一步与科任老师沟通,得到的结果是,“作业根本不多,按正常速度20分钟内完全可以做完!”与家长沟通,数名家长答案惊人一致:“孩子昨天很晚才写完!他肯定是在玩手机!”

不能让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作为班主任,我果断迈开第一步:召开班级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环节非常简单:

回忆与预定:学生敞开谈每天回家后的所作所为,并用表格填写的方式帮助回忆记录,通过将学习时间与玩手机的时间对比,发现目前手机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落实“共同体”中的主体建构,即采用自我反省来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再用自我展望的方法激发出学生自我时间控制和手机使用约束的意愿。

完善“手机法”:在老师提供的蓝本“手机法”上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全班认同的手机规范制度。此时需充分采用民主与集中相结合,避免学生产生抵触与抗拒情绪,要注意加强正面引导。

固化“时间轴”:结合班级“手机法”,再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分配,准确到每个时间段,特别推荐一些代替玩手机的活动及游戏,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宣誓”或“分享”的方式实现教育活动的情感化、技巧化。

在解决手机成瘾这件事情上,以往说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形成教育的“共同体”,我们往往会觉得家长和学校是共同体的主体。其实不然,在家校生态立体结构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只有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行为塑成的起点就有了。

破解手机困扰的第二步,是让家庭成为共同体的主要支柱。我们都知道手机的真正来源是家长,他们给孩子配备了手机,学生才有了玩手机的条件,所以针对不同爱玩手机的学生家长可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针对玩手机成瘾深陷游戏的学生,可招开小型的签约家长会,从谈谈“孩子玩手机的危害”或“我家孩子玩手机的程度”开始,深入了解家庭情况,找到孩子们玩手机真正的源头所在,再抛出“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式可以扭转如此严重的现象”的问题引起家长深思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量身定制“签约”:有的直接“断网戒瘾”,有的是用表格量化奖惩结合,有的锁定手机使用时间,还有的是在家与学生共享亲子时光,以身示范或以身作则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方式。这个时候,老师在共同体中处于方向的位置,一旦发现家长出现教育上的疏忽时,就应及时提醒;当感觉到家长在手机控制中方法过激时,要及时纠正,同时提供合适的策略与心理调适方法。

最后,当班级一部分家庭真正形成与学校共同教育的合力,将这些家庭的优秀经验做成视频、美篇、微信公众号推文等,在班级内宣传和介绍,让星星之火撩成合力之原,整个班级体又汇制出“我的手机我作主”“正确手机使用之法”“我家孩子告别网络深渊”等系统性的育人小册,为班主任的工作起到推力作用。此时,“我们是共同体”这样一个生态家校育人模式就构建起来了。

(二)破解路径:“方式多元化”

1. “专业化”的以毒攻毒。为消除学生的游戏瘾,老师可以先炼就自身的游戏技术,成为一个“电脑操作高手”。尝试向信息技术老师学习车辆模型模拟赛场和遥控飞机的操控的基本技能后,于是有了这样一幕:“在环形赛道上疾驰,旁边迅速滚动的计时数字,数十名学生在电脑前紧张操控,更有旁观学生和老师在呐喊助威……”这就是每周的“排毒课”或“解瘾课”,能坐在桌前直接操作的学生,必需是一周作业正确率高、课堂专心、班级行为规范表现优秀者,通过班级量化来评定。

对很多小学生家长来说,电脑“游戏”一直是影响孩子的“魔咒”,但只有达到“优秀”水平才能接触游戏挑战高科技的方法,可以改变学生对玩游戏的看法,形成对游戏目的新认识。很多模拟遥控带有竞技性,能满足学生挑战的欲望,能在无形中产生“两全其美”的效果。而这种专业化的以毒攻毒,需要学校创造,需要老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能能力。

2. “唯一化”的删繁就简。“手机信息轰炸”“手机软件泛滥”等无形中吸引学生,让他们拿起手机就再也放不下。就拿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平台来说,我们可以发现继“QQ”群后,微信群也闪亮登场,接着又来一个专业办公的“钉钉群”,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作业小程序、背书或诵读小程序、打卡小程序。老师家长们疲于应对的时候,对学生有没有产生影响呢?当然有!因为很多要求就是直接或间接针对学生的,有的家长出于尊重与学生共读信息,有的出于忙碌直接把手机扔给学生去回复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中,“唯一化”就成了优化家校共抗“手机瘾”的好途径。比如与家长共同商议好所有的文件与通知只通过某一种平台发放和传递,关闭或取消其他群,只建唯一一个家校群,有紧急或重大事情直接电话沟通和面谈,杜绝孩子去群内回复;与孩子一起分析和判断,将使用手机上的无关软件清除,用唯一几个适合青少年的绿色软件帮助形成健康的上网环境,也消除对上网的杂念与兴趣,真正学会合适和正确使用手机。让手机使用简单、简洁,删“繁”留“简”,让家庭网络使用也纯净轻松起来。

3. “常态化”的双线相融。“空中课堂”在疫情期间凸现了独特地位和作用,使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家庭中的位置更重要,但疫情恢复后,是否还需要继续打造网络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首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面向学生应减少网上作业和网上课程,是迫在眉睫的调整方向;而面向家长推出线上“幸福家庭密码”此类的线上公益课堂能彰显灵活与及时的利处,如以学校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为主阵地打造包括“学会做一个好家长”“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教育孩子學会做人”等网络课程超市,定期定时推送,并让家长自主选择,这样的线上课程就有必要展开;线上的沟通引导还可以常态化,比如“幸福每日一语”——每天发送一条短小精悍而富有寓意的家庭教育语句,或者介绍某一本共读书籍,通过微信群或 QQ群定期向家长推送,让每一位家长每日一得,并线下与孩子共享;线下与线上相融还可以捕捉教育大环境,如周末激活、唤醒家庭和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力量,让学校从围墙内的“小教育”走向家校社共融的“大教育”,让学校从单一的垂直管理走向多方的协同熏陶引导。

以破解手机困局来探视新时代绿色家校生态环境的创建,不难发现:在新的教育时代,真正让学生不痴迷于手机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学校和学生形成共同体,识手机真面目,远观与近用有取舍!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建家校绿色教育生态环境,破解手机之困境——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新技术、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构建多元的渠道与空间、在真实与虚拟中探索世界找到自我、引导家长和学生多维度地解决问题、使每个人都能多样化分享与创造,以此形成教育环境下最健康自然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才是美好、生动的姿态。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家校作业班级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上半月(2020年11期)2020-11-17快来写作业少年博览·初中版(2020年6期)2020-06-12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家校关系江西教育A(2018年10期)2018-12-27徒 步 旅 行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期)2018-10-08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中学生博览(2016年11期)2017-01-06作业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2期)2015-01-14以牙还牙小樱桃·童年阅读(2014年10期)2014-11-03我想要自由儿童故事画报(2013年3期)2013-06-24 相关热词搜索: 困局 合力 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