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论今话木屐

渝文

说起木屐,很多人的脑海中大概都会浮现出穿着和服、 “哒哒哒”走路的日本人形象。这么说来,木屐难道是日本人的专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木屐在中国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不信?我们今天就去看看。

木屐又名柴屐,是一种木底鞋。它由木板与木屐带组合而成,鞋底多装有两条突起的“木齿”。千万不要小看这两条木齿,它们可以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从而减小鞋底震动,让人穿起来更舒适。这种用天然木材制作的木屐,是古人的時尚,既方便又环保。

根据《故宫文物月刊》的记载,我国最早的木屐,是1988年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湖遗址中出土的。慈湖遗址共发现两件木屐,屐板正面平坦,底部无齿,且屐板比足稍大,前端一侧略呈圆弧状。其中一件,背面后半部钻有四个小孔用来系带,左右两边的小孔间还挖了一个长方形的浅凹坑,可以防止屐带被磨断。另一件木屐则在两侧对称钻出三对用以系带的小孔。这两件木屐,距今已有4000多年,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屐。关于木屐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异苑》中就有关于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穿木屐的描述。我们在2021年第4期的《学与玩》杂志中,曾经讲过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不幸在绵山被烧死后,晋文公望着他的尸体,悲痛万分。晋文公哭拜一阵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烧焦的大柳树下。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令工匠将其做成一双木屐。每当穿着木屐时,晋文公就感叹“悲乎!足下”,以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此后,“足下”一词,便逐渐演变成对他人的敬称。

两汉时期,木屐已相当流行。特别是当时的贵族阶层,他们所穿的木屐很是豪华。《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作漆画屐,五采(彩)为系。”可见,汉代女子出嫁时,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1984年6月,安徽省马鞍山市郊发掘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及其妻妾的合葬墓中,就出土了高齿的漆木屐。

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屐不但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制作技术与款式,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晋代,木屐的形式还有了“男方女圆”的区别。《南史·列传第九》记载:“(谢)灵运……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这就是有名的“谢公屐”。由于这种木屐便于登山,因此,人们又称其为登山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见,谢公屐在唐代已普遍用于登山。

此后,木屐依然活跃在中国人的世界。北宋时期的画卷上,就出现过木屐。到了南宋,诗人叶绍翁在其《游园不值》中写道:“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到了清代,胡适的父亲、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曾在《和王部昀孝廉台湾秋兴八首》中写道:“犬声如豹吠村龙,蹴踏街头木屐双。”可见,木屐在当时的台湾地区也很流行。

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提到木屐,最先想到的是日本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四面临海,多降水天气,气候潮湿。穿上木屐时,脚底直接与木屐的木质表面接触,可以使脚的温度保持在舒适的范围。此外,木屐底部的长方体状的木齿,使鞋底的高度增加,因此,着木屐在雨天气中行走时,可以保持脚部干净,不容易引发皮肤问题。因此,木屐最终在日本发扬光大。

木屐的制作材料,使人走路时会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这就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随着社会的发展,鞋的种类多种多样,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木屐也就渐渐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了手工艺品。

猜你喜欢 木屐介子晋文公 “足下”的由来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1期)2021-01-21介子推守志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6-12-15“足下”一词的由来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16年23期)2016-09-14木屐小学生导刊(高年级)(2016年5期)2016-05-27清明节的故事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2015年7期)2015-09-25厨师辩冤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5年3期)2015-05-25清明节的传说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4期)2015-04-10木屐的彼岸广州文艺(2014年11期)2014-11-26古代男人也穿“高跟鞋”民间故事选刊·下(2014年1期)2014-01-17五鹿老人小小说月刊(2011年8期)2011-05-14 相关热词搜索: 木屐 说古论今话

上一篇:考研杂记

下一篇:无名之地收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