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统编教材,还习作修改权给学生

肖国玲

摘  要:学生写作文,语文老师批改,这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老师的精批细改看似对学生负责,实则剥夺了学生修改习作的权利,令很多孩子失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统编版教材习作要求中明确提出“让学生修改习作”,并在园地中编排了相关内容。教师可以试着把修改习作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方面做一些尝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示范引导;自我修改;互相修改;习作赏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习作修改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统编版教材很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共有习作58次,明确提到“修改”习作有34次。还有4个单元的语文园地编排了有关习作“修改”的内容(见下表)。这样的编排是希望学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掌握修改习作的基本方法,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一、学会方法是基础

(一)统一修改符号

统一修改符号,可以规范学生习作修改的行为,让学生真正重视习作修改。作文修改符号有很多,为了让学生牢记并灵活地运用,可以把三上的园地三、三下的园地四投影给学生看,并把修改符号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在学习笔记上,多用几次就能记住了。相互修改时,尽量找出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看到好词佳句可以用波浪线画出,还可以在旁边打上五角星,写上几句夸赞、鼓励的话语。

(二)示范批改

教师的示范批改是不能缺少的,学生在学习教师批改的同时,也能领会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一次指导时,教师刚写完了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示范前,笔者先和学生复习习作要求,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笔者选出两篇习作,通过幻灯投影出来,手把手地教学生怎么修改习作。

二、自主实践是关键

(一)自我修改

学生写完作文后,要引导学生先进行自我修改。光看几次是不容易发现问题的,一定要读出声来,在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疏忽的地方。统编版教材特别重视在朗读中修改习作。“写完后读一读”这样的要求几乎在每一次习作中都会出现。如果读出了问题就要认真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学生修改时,教师要认真巡视,给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肯定学生修改的得意之处。每次习作,笔者都会根据习作要求设计自我修改的要求(见下表)。

(二)互相修改

学生之间互相修改可以取长补短、启发借鉴。经过几次实践,笔者发现小组合作修改习作的方法最有效。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发四篇习作。小组长首先组织组员读这四篇习作,从立意、选材、描写等方面共同评析,然后每人负责批改一本,如果批改过程中有困难可以向小组长或其他成员求助。对于几个学困生,笔者事先叮嘱组长选优等生的作文给他们,只要能写出自己读了这篇习作后的感受就可以了。互相修改之后,学生还可以进行第二次自我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三)欣赏交流

赏评的内容,可以是整篇优秀作文,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片段。课上,由小作者上台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点评。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家畅所欲言,形成了互动性评价。

三、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一)设立奖项

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设立了很多奖项,如“作文小能手”“作文新星”等。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每次写作文和修改作文都能认真对待,这正是老师所期待的。

(二)提供展示的平台

教师可以把优秀习作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区,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可以上传到学校网站、班级博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对于特别优秀的习作还可以推荐给学生刊物编辑,或者参加各类作文比赛。

四、思考改进是补充

把修改习作的权利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做“甩手掌柜”。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不断反思自己的做法,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问题一: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完成任务。

对策及思考:最初修改习作笔者没有考虑能力较弱的学生。经过思考,我改变第一次随意交换修改的形式,变为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能力较弱的学生和学困生也能认真参与,有所提高。

问题二:作文要求和评分标准不够细化,学生批改作文时标准不一。

對策及思考: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来细化作文要求和评分标准。学生写完《介绍一种事物》这篇习作后,笔者设计出了一份表格给学生参考,这样他们就能有的放矢进行修改。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比较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习作,感受到了修改习作的好处,体验到了修改的乐趣,并在习作赏评中提高了写作兴趣和信心,从而把修改习作内化为自觉行为。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建龙. 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语文教学案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相关热词搜索: 习作 给学生 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