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年轻省委书记谈公文写作:改文章比写文章难

 史上最年轻省委书记谈公文写作:改文章比写文章难!

 今天为大家推荐 陶鲁笳一篇文文章《总结经验整顿文风》。这篇文章既能让我们学习到公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毛泽东式的亲切文风,以及严密的文章逻辑,值得学习研究。是为荐。

  笳 陶鲁笳 1917 年出生,在革命抗战时期,曾任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太行区委书记等职务。1949 年 9 月后,任山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省委书记、省委第一书记。1953 年6 月,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山西省军区政委。后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

  陶鲁笳有 4 个过人之处。

  1 .新中国史上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在 36 岁时,就担任了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省委书记(至今还是)。

  2 .大寨和陈永贵精神的挖掘者。正是陶鲁笳把大寨和陈永贵推荐给毛泽东,继而才有了风靡全国的‘农业学大寨’。”

 3 .文笔功夫硬。1958 年,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当着众多省委书记的面表扬“《山西日报》的文章写得好,有分量”。自然,这是陶鲁笳亲自主管和指导的结果。1959 年,在中共中央八届七中全会颁发的陶鲁笳《介绍山西经验》上,毛

 泽东批语道:“此件很好,很容易看。如有头昏病,还可以治愈头昏。”

 4 .与毛泽东私人关系好。曾著有《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等著作,回忆自己与毛泽东多次交往、交流、交谈的感人故事。从 1953 年到1965 年,陶鲁笳主政山西 12 年,跟毛泽东接触不下 40次,参加毛泽东主持的小型会议就有 20 多次,同桌进餐也有八九次。

  总结经验整顿文风

 陶鲁笳

 (1959 年)

  四月二十六日是我们山西日报创刊十周年,同志要我来讲几句。讲话嘛,就得有个题目。我想就出这么个题目,叫“总结经验,整顿文风”。

  大家都是和文字打交道的。既然同文字打交道,就有文风。所以我就着重讲整顿文风问题。

 我们纪念报纸创刊十周年,最重要的就是要总结经验。是否年年都总结,当然年年总结有好处,但我想主要地应总结一九五八年。应当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作就是过去十年的最好的总结。大家知道,一九五八年我的报纸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有了很大的跃进。去年的报纸工作,对过去十年来,达

 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峰。这实际上也就是过去十年的总结和发展。

  所以我想,总结过去十年,就要首先和着重地总结去年的一年,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去年下半年,我们报纸从形式到内容,到报道风格,许多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发挥了创造性,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所以,对一九五八年报纸的成绩,要有足够的估价。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辩证的。不会只有成绩,没有缺点。恰恰是成绩愈大的时候,往往缺点不少,发生的问题也不少。这些成绩和缺点,恰恰又是使我们继续进步的很好的可供总结的材料。搞革命事业,要有创造性,不要怕有缺点。我们有多这样的人:有很大创造性,同时在他身上也可找到多缺点;另外有些人,看起来好像没啥缺点,稳稳妥妥,不发脾气,八面玲珑,四不八稳,但这样的人,实际上缺点最大。当“盖棺论定”的时候,别人是有“伟大的成就”,他却是“一事无成”。

  秦始皇、曹操、纣王,是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毛主席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办山西日报,也要有文采,要有个气魄。没有这一条,那是很难把报纸办得出色的。我讲的是需要有很高的风格。我们去年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创造了好的经验,但也有缺点和错误。有错误就改,不要后悔。

 缺点、错误也只不过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小指头罢了,成绩还是主要的。

 总结工作这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但也可以说是“ 很容易的” 。我们有好多“聪明才子”,一黑夜就把总结写出来了。这样的总结,我叫它总结也可以,叫流水也可以。

 但这不叫真正的总结。真正的总结,要有比较,要有分析。

 要经过反复的比较、分析,在千差万别中,找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东西应提倡,什么东西不应该提倡。

 并且从中提出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要怕矛盾,矛盾可以使我们发现新的问题,发挥新的创造性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写总结不能提起笔来就写,而是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想、去捉摸。

 我们要“ 多谋” ,就是要在总结之前,先有几个人的小型酝酿,逐步扩展,上上下下,很多人“ 谋” ,互相启发,由一条到两条、三条 ,…… 然后再拿到群众中讨论。这样,使我们的思想一步步发展。这样总结出来的东西,才有生命力,也才是好总结。总结山西日报一九五八年的工作,我希望多花费些工夫,把好的、坏的,正确的、不正确的,过时了的或新的,许多问题都总结起来。

 总结的方面很多,中心是文风问题,要整顿文风。当然,文风问题不仅仅限于写文章,可以包括报纸工作的各个方面。比方,报纸的形式要不要总结一下呢?需要。去年我们报纸的版面、标题、照片、漫画,都有很大改进。但有时“创造性”过大。有创造性是好的,但什么事情也要办得恰到好处,真理超越现实一步就是荒谬绝伦。比如画太多了,人家就要怀疑是山西日报,还是山西画报?

 标题,是报纸的眼睛。标题好不好,对一张报纸关系很大。看人先看眼睛,看报先看标题。去年标题有很大创造。活泼多了,生动多了。这些进步要肯定。但是,也有很多过火之处。

 有的为了搞“ 对称” ,把句子对称的非常不自然,非常别扭。有些句子,好像烫了的小脚女人,矫揉造作,非常难看。

 什么东西都一样,不自然的东西是不好的。比如擦粉,擦的正到是处,就美就香,擦的过多,脸面像墙壁一样,那就一点神气也没有了。这些问题,要很好总结,拿出例证来,对比一下,那些自然,那些不自然?

  还有,稿子长了好,短了好?是否长了就好,短了就不好?这也是十年来争论的问题之一。

 我看问题不在长短,而在于内容本身,在于是否写得好。短而精彩的好,长而精彩的也好。有些短文章,看起来也觉得很长;有些长文章,看起来又不觉得长。

  比如“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么一篇理论性的长文章,看了以后也不觉得它长。所以,稿子长了好,短了好,应该由内容的多少来决定,长的就长,短的就短。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东西按它的内容和笔调,不该长而长了;应该长的,又长的不好。现在是长东西太多,短东西少。废话太多,应该精简。从我们整个报纸来说,应有长有短,应该更多地搞些短的。最近我仍然感到消息太少,我曾向编辑部提出过一个口号:让我们所有的编辑、记者,爱惜山西日报上每一方寸阵地,不要浪费。

 我们报纸的每一方寸阵地的价值,不像报纸的定价,它不是一元两元的问题,应当看作是

 无价的,要像爱惜生命那样来爱惜它,因此对稿件要反复地加工,反复精简。

  社论也要精简。有一个时期不是提倡短社论吗?我们的报纸一天会出出现过三篇社论,但这种社论,严格地说,并不像社论,而是标语加口号。像这样的社论,就不如用大标题来代替。

  我不反对写三四百字长的社论,我看我们农民报,有些三二百字的社论,写得倒挺好,很受农民欢迎。我不相信我们编辑部有一夜可以写出好社论的高才。毛主席写东西,往往不只改两遍三遍,从酝酿、起稿,到修辞,要经过许多时间。我们的许多文章、报告却写得使人看不懂,使人头疼。

 这些人写文章首先自己就没有弄懂,如果你自己懂了,你写的东西,别人也一定能看懂。

  因此,写文章首先要明确对象,弄清楚叫谁看。其次,要摸摸读者的心理状态。你写的东西,读者知道不知道?

  比如有一篇文章里说“ 交通运输力不够” ,这句话就难懂。第一、什么是交通运输力:运输力指的是飞机、汽车,还是火车、小平车?第二、什么叫不够,不够 80%,还是 70%。请大家看看新华社关于西藏叛乱事件的公报、国防部彭德怀部长“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命合对金门炮击再停两星期”、国防部彭德怀部长“再告台湾同胞书”等文章。

 这些文章,是讲对象,讲心理状态的。这些文章,又通俗,又生动,读之,真爱不释手,惊心动魄。

  一九五八年,我们山西日报有好多写得好的文章、新闻、通讯,比如太原市大协作的社论,活神农大闹五台山的通讯,辩论大集体小自由的消息等,我看可以加以挑选汇印出来,人手一册,好好学习,来改进文风。

  报纸的政治性、思想性,要同艺术性结合起来。现实主义要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文字要活泼,活泼了才能吸引人。我们报纸整顿文风的目的,就是要使报纸办得更有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在今年这一年,在改进文风上多做努力。

 有同志说,改进文风,是个慢工夫。既然是慢工夫,就要不断努力,不能中断。改进的标准,就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文章要有三性—— 准确性、生动性、鲜明性。以“ 三性” 为纲来整顿文风。

  什么叫准确性,准确性就是要打中事物的要害,要实事求是,对客观事物作如实的反映,既不缩小,也不夸大; 鲜明性就是旗帜要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朗。

 所谓生动性,就是表达形式要富于生动性,使人看了不瞌睡。要口语化、形象化,反对半文半白。口语化,是要过加工的,合乎文法、合乎逻辑的,富有群众语言的口语化。鲁迅是中国口语化的大师,像“阿 Q 正传”里的“儿子打老子”“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些就非常生动活泼。口语化再加上形象化, 就如毛主席对右倾保守主义者所作的比喻:“ 小脚妇女走路” ,这个形象,把右倾保守主义的特点最生动不过地表现出来了。

 新闻界整顿文风,还要继续破除迷信。去年在很多方面破除了迷信。这一点我希望新闻界同志自觉起来。我们新闻界,在这十年工作当中,有许多是好的创造,但在文风方面,也带来一些新闻八股。这方面希望大家研究一下,看看有些什么东西,还在束缚我们的手脚?为什么许多报道总是那么干瘪,反映不出群众的呼声,找不到几句生动的言?为什么不论什么问题,都要消息、文章、社论配成一套? 如果不按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形式,不按问题大小来考虑处理方法,就不能多样化,不能避免千篇一律,刻板枯燥,就有了“ 八股”的气味。

  整顿文风,就向新闻八股开火。特别是写新闻,总有那么个格式,似乎不够格式,就不符合它的传统。我看,不一定要看得那么神秘,新闻报道也可以独具风格,不要把思想束缚起来。我们有好多消息,写的都是作者知道,读者无法知道。写工厂、公社消息,往往连这个公社是那个县的都不写。报道某公杜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多少多少,但这个公社有多大,都交代不清。有些照片,不加说明,根本不知道这是那个地方的事情。

 这样写东西,是没有设身处地为读者想一想。这就是写不好东西的最根本的一个弱点。

  再一个是要留有余地。所留有余地,并不是不把问题说透,不把事情讲清楚,而是要让读者能有玩味的余地。写的要有味道,要能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文章要有这样的气氛, 要让读者看了忍不住笑,看了发怒,看的眉飞色舞。把读者的思想情感调 动到这个地步,文章就好了。

 文章要写好,还要多改,要讲究修辞。我的重要报道,重要社论,重要文章,都要用充裕的时间进行加工。一九五九年报纸的任务,最重要的是提高质量。

  写文章,也要有雄心,要使自己写的文章,一开头就别开生面,“出奇制胜”,在头一句,头一段就抓住人心。

 长文章要插小标题,加按语开窗户,透空气。不然,那么大一片,黑压压的,看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在文风上,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材料压死人。张三李四王麻子,什么都有。

 光有材料,不讲观点。有一种说法,认为新闻是报道,报道就不应有观点。为什么报道不应该有观点呢?报道就应该是客观主义的吗? 我说不论是什么报道也好,应该首先有观点。有了观点,再去利用材料。

  破除新闻八股,特别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要钻到事物的矛盾里面去,同时也要钻出来,高瞻远瞩,抓住大问题。要有中心,没有中心就没有灵魂。

 中心要明确、突出,就要有概括力。只有概括起来的东西,才是最生动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的八股稿子比较长,废话比较多,就是因为没有经过很好的概括。要有概括能力,上升提高的能力,根本之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

  编辑部是个加工厂。你们不生产原材料,原材料来自群众。所以,工夫要下在加工上。同样一件事,不会加工,写了一千字,说的还不生动;而会加工的,有三百字却比一千字说的生动。你们编辑部评选先进工作者,就要选那些会加工的

 同志、会改文章的同志。

 改文章比写文章难。要培植几个加工能手,培养善于加工的“秀才”。给他条件,给他时间来磨炼。我看一年、二年、三年之后,总可以出现几个有修辞修养的“秀才”的。

  文风和学风分不开,你的思想方法不对头怎能写出好文章?文风和党风也分不开,写的东西没有党性当然不行。所以不能把文风简单地了解为仅仅是写文章的技巧。在整顿文风的同时,也要整顿我们的学风、党风。

  为了整顿文风,我提议:

  第一,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最好把毛主席的著作,特别是关于新闻报道方面的作品搜集起来,像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所写的按语等,搜集一下,专找几个人来研究、讲解。讲结构,讲怎样起头、怎样展开、怎样结尾。

  第二,学习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他的许多短篇文章。

  第三,应该读一读中国的几部著名古典小说。读中国古典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文采。有人说,看小说记不住,这是一个方法问题。看书要以评论家的资格来看,不要为看而看。这个人为什么胜利,那个人为什么失败;或者这段文章为什么写的好,那段写的为什么不好,都要评论,一评论,就记得清楚了。古书、古诗要读,新书、新诗也要读。总之,要有文学修养,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破除新闻八股。

 再一个,是要从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学习,从自己的实践中来学习。学习办法是比较好坏,下工夫总结,经常开些文风座谈会。要到...

相关热词搜索: 省委书记 史上 最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