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前后容美土司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研究

【摘  要】关于容美土司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以鹤峰屏山土司爵府遗址为基础,辅之以容美地区方志以及相关史料来对改土归流前后的容美土司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容美土司;改土归流;鹤峰屏山爵府遗址

第一章、遗址现状及选址原因

爵府,为历代容美土司处理公务的场所。因容美土司常自称为本爵,故其衙署也被称之为爵府。

屏山爵府遗址,位于湖北省鹤峰县新庄乡。该遗址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是鹤峰县迄今为止发现的古文化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土司遗址,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屏山爵府依山傍水,建筑群以土司行宫为中心,大体上呈直线分布。围绕在土司行宫周围的,除了为土司政治服务的检阅台、地牢以及杀人沟以外,还有带着娱乐学习色彩的土司戏楼以及九峰读书台。此外,由今存遗址可知,行宫之外建有关夫子庙,关夫子庙遗址还有一巨石,据当地人相传,该石上刻的“山高水长”为容美土司田舜年手迹。

屏山爵府的选址极大程度上受到鹤峰县地理环境的影响。鹤峰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多溶洞,而屏山地区地势更是险峻,周围多悬崖峭壁。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屏山易守难攻,正满足了容美土司抵御流寇侵扰的需求,成为土司建立政权基地的完美地址。

而屏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吸引容美土司在此建立爵府的重要原因。在土司统治时期,战乱频繁,各个土司为满足军事需要,府署所在地的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据顾彩《容美纪游》记载:“君约余水砂坪看开硫磺矿”,“水砂坪在署西七里,......山出硫磺,......其硫磺母晃白如银,闪烁可玩,可为火石,发火如菊花,第不坚熔,即黄也,其渣滓淘出水银。”可知屏山地区盛产硫磺,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容美土司打击敌人提供了充足的军事原料,增强了土司的军事实力,成为维护土司统治的有力保障。

第二章、容美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旨在加强中央对西北及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在西北及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通过委派汉人官员很难达到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因此中央只有承认当地部族首领的地位,予以管理的权利,即“以土官治土民”、“以夷制夷”,以此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统治范围,作为中央分封的地方官。

容美土司是由田氏一族世袭的土家族土司,始建于元至大三年,至容美宣慰司改土归流的雍正十三年,共425年的历史。其统治范围大致包括今湖北省鹤峰县、五峰县等地。

元朝时容美土司又叫黄沙寨千户,至明清时又被称作容美等处军民宣抚使司。在元至大三年到明嘉靖元年之间,容美土司不断发展完善,此时已经历十一位土司。明嘉靖元年至清顺治三年期间,随着汉文化和宗教学说的传播,容美地区开始走向封建地主经济模式,对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逐渐加强,土司的统治在此时达到了鼎盛时期。至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央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改土归流,在原容美土司地区设置一“鹤峰”州,一“长乐”县(后改名五峰),容美土司政权就此结束。

而屏山爵府便是在容美土司最鼎盛时期,由土司田楚产建造,虽然时至今日,诸多高大建筑都已不复存在,但走进爵府遗址,仍能在残垣断壁中想象往日的繁华和富丽,从中看到昔日土司在军事、文化、刑罚等方面的建树。

第三章、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即将土司制改为流官制。中央收回原赋予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权利,转而由中央派任的流官负责管理,并在原土司统治区域设立州、县。

土司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但同时土司制度又给予土司极大的统治权利,使其在国家之下又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国”,这对中央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土司之间又明争暗斗,常为争权夺利发动战争,给国家的安定和平埋下巨大的隐患。

清雍正时期,第一次正规意义上的改土归流运动在鄂尔泰的主持下展开了,其范围涉及到了广大偏远地区,基本废除了云、贵、川、鄂等地的绝大多数土司,统一改为州县制度。

容美地区的改土归流运动自1726年起到1726年结束。在此期间共设立了19个地方政权机构,其中,在鄂西设立的施南府,辖恩施、宣恩、利川、建始、来凤、咸丰6县,设立的鹤峰直隶州,辖长阳、长乐两县。这次改土归流结束了容美地区数百年来的土司制度,建立起了新的流官制度。这次改革给容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改土归流前后容美地区的变化

首先,原土司制度下的人民的身份得到了转变,从土民变成了大清的子民。做土民时,他们身份低微,只有被土司、土官等压迫的命运,明代云南永北人刘彬就曾写道:“草菅人命若儿戏,莫敢有咨嗟叹息于其侧者。以其世官世民,不得于父,必得于子孙,且数信蓗。故死则死耳,莫敢与较者,嗟此夷民何辜而罹此惨”。土司利用人身依附关系肆意处置土民,凭喜怒任意屠杀、凌虐土民。在顾彩的《容美纪游》中就有对此现象的记录:“其刑法重者,径斩。当斩者,列五旗于公(田舜年)座后,君先告天,反背以手掣之,掣得他色者,皆可保救,惟黑色则无救。次宫刑,次断一指,次割耳。......在南府日,余悯其每旦必割数人耳。”除了轻贱土民的生命外,土司还随意买卖土民,或将其转让、赠送。

教育方面,在原容美土司统治之下,读书学习仅限土司子弟。他们对待下层人民则实行“愚民”政策,即“恐土民向学有知,不便于彼之苛政,不许读书。”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废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旧规,大力提倡建设学校,除此之外还在原土司地区实行科举制,并且为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在科举制中增加特定名额,专录取少数民族,以选拔治理地方的所需人才。改土归流后,学校的设立和科举制的推行,给容美地区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结语

容美土司的历史虽距今已百年之久,但其当年雄踞一隅的气势仍藏掖在屏山爵府遗址的残垣斷壁之中,仍将从历史的深处传来回音,对容美地区的现在和未来带来影响。而改土归流给这场政治性改革给容美地区的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此次改革不仅让人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由,还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生活水平也极大被改善。还使得土家族文化得以与汉文化交流,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对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统一、多民族团结一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批谕旨》

[2]《桑植县志》

作者简介:

谭远婧(1995-),女,湖北恩施,土家族,无,硕士,研究方向:文化艺术史。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土司 发展状况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