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思想的现代管理学意义

罗来庚

【摘 要】 老子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强”“知人善任”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极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 老子;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柔弱胜强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2-0071-03

先哲老子的《老子》(又称《道德经》)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全面冷静地分析社会的各种矛盾后所作的恢宏巨作。在老子那里,哲学与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老子》中,大量的篇幅是讲人生、治国的,涉及到广泛的管理领域,这是历史的必然。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分裂,动乱不已,战事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面对残酷的现实,老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治国学说。正因为这样,《老子》本身才会有大量的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内容,或者说《老子》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应用于包括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南面术”实际包含了帝王的国家管理之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老子》看成是一部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智慧之书,似乎也不为过。

一、“道法自然”:管理的基本规律

老子以“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中心观念,认为“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生万物,又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普遍根据和内在本质,以此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正如朱晓鹏指出的,老子在一定的历史和逻辑的条件下产生的关于世界本源的学说成为了其一切思想的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老子》中的‘道字,虽然符号形式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有不同的义涵。”也就是说,在老子那里,“道”作为最高本体使它不仅成为统摄宇宙和人生万事万物存在的最终基础,而且还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依据。老子并没有把作为本体的“道”看作是凝固不动的,他说:“反者,道之动。”(《老子》40章)“道”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变”;同时又表现为稳定的法则,这是“常”。“‘常和‘变这种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常变统一和‘變中有常”。当然,“道”这种运动变化总是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其中的一个规律就是“反”,同时又会在一定条件下回到初始的根源状态。这也就是“反者,道之动”中“反”字所蕴涵的两种含义:相反对立与返本复初。

老子的上述“道”的本体论思想,尤其是有关“道”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丰富意蕴成为老子整个思想学说的重要基础,也可以在管理学层面予以运用。譬如老子认为,宇宙间万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遵循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这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客观存在的规律具有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自然。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在老子看来,无论是作为“道”的存在状态及“道”的运动,还是“道”作为万物产生存在和变化的根源,其存在和作用都是自然而然、无为自化、本来如此的,并不是有什么主宰、给予、作为的结果。因此,“道法自然”说的是道的本质就是遵循客观规律。

从现代企业管理来看,“道法自然”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必须坚持“道法自然”的原则,也就是要顺应自然之道。在今天这个到处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各种事物的发展迅速快、变化莫测,企业管理者能否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机制中把握好企业的发展方向,敏锐地能透过事物表面看到事物本质,了解其中的奥妙与发展规律,并且能够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创新,这不仅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效能,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同样,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有战略家的眼光站在一个超脱于本企业甚至同类企业之外的高度上冷静、客观地从观察感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前提下去认识自己企业的运行之“道”,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企业的运行之“道”实际上就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自然规律,因此做好企业的管理,首先就是要顺应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自然规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二、“柔弱胜强”:管理的辩证艺术

老子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是辩证管理。《老子》一书充满着辩证哲理。老子看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42章),明确地指出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同时老子还首次认识到矛盾对立双方是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老子的名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老子发现对立统一,一切事物无不向其相反的方向变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58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22章)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来观察现实世界中种种事物的活动,发现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里层。他认为,事物在对立关系中产生和存在,我们必须对事物的两端都加以观察,并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因为对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老子不同于常人对事物的追求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而是从事物的底层来把握它的显象。正如观察到枝叶的繁盛,同时也注意到根底的牢固,认为有结实的根底,才能长出茂密的枝叶。同样,他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

老子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7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之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78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老子》36章)老子常常以水为例来说明这种柔弱胜强的道理。水看似柔弱,却含有无比坚韧、攻无不克的威力。从水的种种品性我们可以看到:幼小的东西虽然是柔弱的,但却是充满生机的,可以在柔弱中壮大起来,而强大的东西则往往丧失生机而逐渐走向灭亡。处柔守弱不是简单的消极无为,而是以柔弱胜刚强的一种方法、路径。根据老子阐述的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在矛盾转化过程中,“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不争”“处下”才是常胜之道,积柔必定成刚,积弱必定成强。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管理领域的运用,就成为辩证管理。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间的矛盾运动,是管理主体控制管理客体以实现管理目标的运动过程。管理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管理活动之中。管理活动中的矛盾,虽然都是对立的,但是往往也可以实现对立双方向着相反方向转化,即对立面的统一,从而化解矛盾。在管理活动中,管理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地被解决,在不断解决旧矛盾的同时又不断产生着新的管理矛盾。

辩证管理正是当今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刚性”管理强调外力、威慑,却不能长久、持续。作为一名现代管理者,第一,要懂得在管理实践中矛盾转化的原理,通过让矛盾进行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努力地让矛盾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变,防止或者减缓朝着不利的方向演变,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要了解“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这一规律,并在实践中努力地应用这一规律。如要积极听取员工中“反面的声音”,全面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为正确决策服务;要善于创造条件,使相互矛盾的因素向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的方向转化。第三,要认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规律,立足于处柔守弱的价值取向,高度重视新生的充满生机的事物,摒弃垂死的失去生机的事物,从而达到真正的坚强、持续、长久。

三、“无为而治”:管理的最佳状态

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便是“自然”“无为”,即实行“无为而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按照老子来看,管理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夫无为,则得于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在老子那里,“无为”即“自然”。因为既然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意思,那就决非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不带任何主体意识、主观意图,是与“人为”相对立的。也就是说“自然”是指客观规律,是“道”的内在本质,它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老子认为,“无为”要“无违”,对任何事物,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不能用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制约它。这种“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又自由的思想,正是《老子》哲学的深度所在。可以看到,“无为”就是“道法自然”原则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法自然”原则在管理领域的实践运用。

自然無为的原则体现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首先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做到“无为”。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17章)要达到“不知有之”的状态,只有实行“无为而治”。当然,这种让管理者的“无为”,并不是让所有员工也“无为”。管理者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分开主次,抓住重点,让员工可以自主工作、自我管理,从而实现“无不治”的目标。

要做到“无为而治”,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16章)作为管理者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并在管理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企业运行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即“守”道,才能达到“万物将自化”的理想境界。其次要“善为”,而非“有为”。强调的是“无为则治,有为则伤”。老子的无为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反对一切“为”,而是提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为”。一种指一般意义上特别是儒家推崇的“为”即“有为”,一种指道家提倡的“为”即“无为”。对于前一种“为”,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29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64章)对于后一种“为”,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60章)

从当前企业管理的实际来看,我们发现,虽然现在企业往往都有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但是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一个企业如果只是拼命强调对员工的控制、监督,片面地迷信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的效用,而不注重发挥管理的柔性因素作用,不懂得利用一些管理技巧,举重若轻地从事工作,很可能是难以取得好的管理效果的。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有的企业表面上实行从严管理,形式化的条文很多,甚至处处强调量化管理,但实际上只是让员工忙于应对量化表,而不是潜心工作,以至于员工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就企业管理而言,只有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员工,减少各种人为干预,为员工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帮助员工发挥其潜能和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宪年.老子的“无为”现代领导学思想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1(1):34-37.

[2]朱晓鹏.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熊礼汇.老子与现代管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潘乃樾.老子与现代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6]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张忆.《老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1992.

[8]刘康德.老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9]苏东水.中国管理通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0]胡祖光.东方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1]战殿学.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2]颜世富.东方管理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13]张绪通.道学的管理要旨:人生的智慧与成功的大道[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14]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赵曙明.东西方文化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16]潘承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17]孙耀军.东方管理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18]熊礼汇.庄子与现代管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9]冯沪祥.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20]田蕾.无为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21]李躬圃.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22]陈荣耀.东方文明与现代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老子 安居乐业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0年10期)2020-10-12老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山东青年(2018年5期)2018-11-06漫画读书(2018年9期)2018-09-05浅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青年时代(2018年15期)2018-07-22我的“无为而治”治班理念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年1期)2018-05-10《淮南子》伦理思想分析卷宗(2018年3期)2018-02-09浅议“顺于道而守正”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17年9期)2017-06-07漫画读书(2017年5期)2017-05-05智者老子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寻找老子【三】国学(2014年2期)2014-02-13 相关热词搜索: 管理学 老子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