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有“任务”的人

周云龙

中学同学在某高校任教,毕业之后一直没有联系。前段时间,他突然现身朋友圈,而且连连发声:请各位同学帮帮忙,为xx大学投上一票吧,完成任务,谢谢!不好意思啊!有人提醒他,应该意思意思。同学马上发送一个红包,附言:一点意思,让同学们每天都锻炼一下手指的灵活度,也蛮好的。

想象手机那端的某同学,本来在讲台上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而如今在朋友圈完成校方交办的任务时,俨然成为街头乞怜的一个半百老人。当下的圈里群里,这样索票、索赞的朋友,每天都有,烦不胜烦。

朋友乘坐地铁,安检口一侧,被民警拦住去路:

师傅,能看下你的身份证吗?

为什么?

我们也没得办法,要完成任务哎!师傅,帮帮忙哎……

朋友是某电视台红极一时的节目主持,他本來要质疑为什么此处查他(合法性)、为什么只是查他(选择性),看到警察同志的口吻是商量的,态度是坦诚的,他还是配合了检查。不过,回到办公室,他发了上面这条朋友圈。

我注意到他们的话里都有四个字:完成任务。咂摸咂摸,有点意思。梳理一下,突然发现,在我们闹闹嚷嚷的周边,有多少人都生活在此起彼伏的“任务”里?在“任务”的压力之下,多少人是任性的,多少人是创造性的,多少人又是被动性的?

不过,相比其他任务,圈里拉个票,不算多大事。某大学二级学院副院长,正教授,学校要求每位教授每年完成两篇核心期刊的论文。他先是联络某期刊一面之交的朋友,中间人说最近出差,回来联系,其后杳无音讯。吸取教训,再联络一家杂志社,明确表示愿意支付版面费,其他费用,尽管吩咐。对方很快回复,可以面谈。朋友问他,你一年工资多少?为什么要花一半工资发表文章?答曰:没有办法,完成任务,学校每年年终上墙、上网公布,完不成,难看。

完成任务的最大动力,竟是避免“难看”。而完成任务的过程,常常就不可避免地难看,难堪。

一位媒体同行,负责编辑都市报的副刊版面,安静而淡定,基本不在任何场合出头露面。某一日,我投去一稿,当即收到自动回复:“xx新闻”是xx集团新推出的新闻推送APP,本报每位成员要负责150个名额的推广,所以请你帮我一个忙,进入安卓应用市场或苹果手机的Apple Store,搜索“xx新闻”,下载后点击左上角,在菜单栏点击“输入邀请码”,输入“abcdefg”——(这一点最关键,否则无用)。今年x月之前烦请不要删除,如果方便,下次邮件时请告诉我一声,每个人的推广任务完成进度都挂在集团官网上……多谢!

电子邮件里,也有人不时撒网,只为“完成任务”。任务多奇妙,躲也躲不掉。

任务之下,人人难以解脱,人人难以幸免。昨天看儿子的朋友圈,他在圏群里一般“深居简出”,突然也帮他小学同学的原创音乐会在吆喝“扫码进群”。同学是“完成任务”,他呢,显然是被友情绑架,完成同学的任务。

环顾左右,我们都是有“任务”要完成的人: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找对象的任务,生孩子的任务……更有奇葩得让人累累吐槽的项目,比如:罚款的任务……

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塞满任务清单。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人们在确立某个目标之后,便逐步逐人分解任务,促成目标的达成。有些任务是合理的,是必要的;而有的任务却是不切实际的,是欺上瞒下的。我以为,不管什么情况,布置任务,都不能以正当的名义引导人们任性地务虚、作假。任务设计者,应该守住法律的底线,也应该让人能守住尊严的底线。

猜你喜欢 任务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9期)2018-09-20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9期)2018-09-20大班幼儿如何开展好角色游戏的研究好家长·幼教新天地(2016年3期)2017-03-24嵌入式高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建设思考求知导刊(2016年33期)2017-01-20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与流程的确定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9期)2016-09-30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任务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20期)2016-01-06活多久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12期)2015-12-12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故事作文·高年级(2009年2期)2009-02-23 相关热词搜索: 的人 是有

上一篇:轻装的绿皮火车

下一篇:杨布打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