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研究

曹笑笑 孟津宇

摘 要 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从依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环境、融入高校地域特色内容以及利用全媒体信息化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可突破课程形式化,提升课程实效性,促使课程真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程 实效性 课程思政 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34

Abstrac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eal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Situation and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Relying on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relying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ntegrat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ontent and utilizing the all-media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method, we can break through the forma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and make it really enter the mind and heart of students.

Keywords curriculum "Situation and Policy"; effective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all-media

“形勢与政策”课程是新时代高校五门必修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同一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可见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更加贴近青年学生是此系列课程实践中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和现实困境。尤其“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以及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时事热点、重要形势走向等内容阵地展开,具有高度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时政性,而作为公共必修课,课程受教育主体的学科背景复杂,对课程的认知参差不齐,不乏有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高高在上”,难以接近,与自己的专业和生活无关,这将使得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引领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更大限度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是当前课程建设重中之重。

1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认同和关注,并得到广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要各尽其职、各尽其责,理想的效果是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也就是说,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让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就是所有课程都具备思政元素,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念,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真正结合起来的积极尝试。“课程思政”建设主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源头、知识供给着手,推动供给侧转型升级,建立新型供需关系,[3]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孤岛效应”,使其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理想效果。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在沉浸式环境中能够得到实质性提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将借由调节根本性的供需矛盾来改变人们过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促使学生对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更为普遍的兴趣,且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也将使得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多元、教育方式更为科学合理,最终会有助于教育主体以自主愉悦的方式接受并内化课程知识。其次,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以及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育人氛围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授课环境变得更为柔和,孕育于普遍性之中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特殊性也将得到更大发挥,此门课程时事性强,紧跟国内外形势政策变化,为大学生提供最新资讯和最新视角,对于普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新理论成果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知识具有很大作用,若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选择、整合与编排,并借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势必将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再次,“课程思政”的推进和落实,将全面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体来看将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得以转型升级,这也将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更新换代带来诸多契机——课程理念更加先进、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教师队伍更加优良。总而言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既能够全面营造高校良好育人氛围,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性功能,也能够大力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建设和革新,彰显课程的特色和亮点。

2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融入高校地域特色元素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融入高校所在地域的特色元素不失为突破课程“对牛弹琴”、缺乏实效的困境的良方之一。这里的地域特色元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高校所在地域发展相关的各方面综合性内容。心理学上有一种‘视网膜效应,意思是人往往会关注与自己有关联或有相似特点的对象,所以大学生会倾向关心同自己有关系的事物。[4]因此,地域特色元素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形势与政策”课程无法切近学生、走进生活的矛盾,有利于提升课程的现实感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度,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发展。

具体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受教育者主体,是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充分浸淫在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交融的环境之中,地方的历史积淀、物质发展、制度文明、社会变革、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是学生共同的切身体验和思想源泉。如果将地域特色元素合理融入课程内容,就能大大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达到生活实践与课程学习相互结合的良好效果。在这样直接体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课程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教学内容更为相关的问题,比如近年來国内外形势政策与当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建设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当地政策落实情况,当地未来可预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以及高校在当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区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尤其还可通过当地现阶段典型基层事例,来深入挖掘国家方针政策、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与地方建设发展之间的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地方,进而使得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国家发展理念和方案,肩负起青年大学生的时代担当。例如,十九大报告强调,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党工作中至关重要,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且2020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在此背景下可向青年大学生展现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成果、当地新型农民致富事迹、优秀校友回乡创业故事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目光所及的乡村故事和自己所理解的“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政策、脱贫攻坚战。再如,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它在给各国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得各国家、各区域深受全球性公共危机事件影响,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全球产业由国内而国际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疫情大考,绍兴纺织产业作为当地核心特色产业,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相关问题是引导当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修课学生讨论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地方产业发展关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至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融入,需要根据地域特色、高校类型以及课程目标等因素不断实践与总结,切不可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融入高校地域特色元素,就是在课堂上简单地讲讲地方故事。

3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结合全媒体信息化方式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飞速更迭和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发展,将全媒体信息化创新成果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已成为“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大势所趋。特别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全球性公共危机面前,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更以跨越时空的独特优势为整个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线上”体验。2020年初疫情期间,众多高校纷纷为学生开设起网络直播课程,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局面。“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也应该紧跟“形势”不落伍,创新手段增活力。“当今是全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形势与政策课活起来,推动‘形势与政策课传统优势同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结合全媒体信息化方式,切实提升课程实效性。

如何在“互联网+”教学时代,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第一,着力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上专业教育平台。与课程专门对接的线上专业教育平台需根据课程特色、课程目标、课程要求、教学对象等核心要素来进行设计研发,邀请课程教育和网络技术两方面专家提供内容和技术支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可使用已经较为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可与其他课程合用平台以打通优化教学资源,也可为课程专门创设一个平台并加以推广,需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考核及评价等各环节模块与网络平台特质建立一一匹配关系,实现课程效果最大化。第二,不断拓宽“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空间和资源,互联网以信息取用的高效和丰富著称,但互联网信息又鱼龙混杂,极易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可搭建一个汇聚官方媒体(如“学习强国”“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信息的信息库,作为课程理论和事例来源的“资讯池”, 既有文字又有音频,且时时更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但能够保证课程信息的时效性、灵活性,还能够趋利避害,抵制消极不实的网络负面讯息。第三,持续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教师队伍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责任重大,师德师风建设更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投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紧跟时代形势发展,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提升网络教学素养,磨炼教学本领,如制作“形势与政策”微课等。

4 小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依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环境、融入高校地域特色内容以及利用全媒体信息化教学方法,可突破课程形式化,提升课程实效性,促使课程真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基金项目:2020年度绍兴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

[2]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章忠民, 李兰.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63.

[4] 李蒙. 地域化内容:
新时代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载体[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71.

[5] 卢日霞.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探究[J].才智,2020(08):208.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全媒体课程思政 秦皇岛市高校推进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50期)2020-12-23“课程思政”在高职《汽车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实践装备维修技术(2020年6期)2020-11-20"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科学与财富(2020年33期)2020-03-10《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应用研究求学·教育研究(2020年18期)2020-01-07三学期制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探讨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10期)2017-05-09探析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科技资讯(2016年32期)2017-03-31全媒体背景下医院宣传工作路径新闻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高等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探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0期)2016-06-16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探究求知导刊(2016年9期)2016-05-01《南方日报》:创新表达提升党报封面版的“时度效”中国记者(2016年1期)2016-03-03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时代 实效性 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