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党史传播年轻态的话语表达现状与前景探析

颜春龙 王嘉政

摘要:本文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专栏《百年百篇?留声复兴之路》为个案,阐述在新媒体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党史宣传与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创新有机结合,将百年党史故事化、碎片化表达,将传播方式年轻态、大众化呈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且新颖独特的方式开展党史宣传。专栏以一系列微视频形式播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栏目推出后引发了强烈反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浏览量。本文通过分析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与党史学习教育年轻态表达的现状与意义,探析现象级传播的原因与策略。总结过往,创新未来,期望能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和主流媒体做好党史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党史;
年轻态;
传播;
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001-03

一、背景与现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推陈出新,做好宣传报道。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精心策划,多方筹谋,开辟了不少特色专栏,认真组织好新媒体宣传报道,力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多形态地展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1]。

经过数月探索和策划,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推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专栏《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2]。

《百年百篇 留聲复兴之路》把高价值的史料高质量地呈现给观众,把厚重的历史轻量化广泛传播,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90后、00后在重温历史中解读经典、在讲述信仰时传承红色记忆。栏目稿件一经播出,反响强烈,深受大众欢迎,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广为传播,并被网易、搜狐、腾讯、新浪等网站转载。

2021年6月26日,设在北京梅地亚中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正式运行,《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作为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献礼产品代表,入驻新闻中心融媒体体验室,供中外记者线上线下观看,全网访问量突破2.4亿[3]。

9月24日,“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新媒体传播——《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当时栏目浏览量已达3亿+。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给予该栏目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是重庆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播的生动实践,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诠释,是一次经典的跨界合作和媒体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该栏目为主流媒体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激活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为党史研究成果如何走进大众、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提供了新路径。

二、意义与价值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以简明诗化的讲述、浓烈共情的表达、青春多变的主持呈现党史故事。栏目以贴近重庆本土的故事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崛起、一路披荆斩棘的光辉历程,是一部红色经典献礼作品,是震撼视听、直击心灵的党史课,是重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品牌。其对创新党史宣传方式、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树立新闻传播新理念、助力新时代青年党史学习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界和业界的成功协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为学界和业界协同创作创造了良好契机。《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并不是新闻传播与党史研究两者的一次简单协同,而是一次历史的协同、一个多方位融合的典范。

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而新闻传播的目标是要占据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与最优,让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该栏目的成功得益于这两大目标的深度融合,其创作理念不仅紧密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播,而且严格遵循新闻传播的理论依据,适应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

可以说,《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是学界和业界在专业人才、专业技术、创作内容、传播平台方面的一次深度融合,是一次经典的跨界合作和媒体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

(二)城市形象的多重构建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不仅做到了对党史知识的延伸,而且找准了党史研究和地方性知识生产的结合点,创新了重庆城市形象的构建。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作为直辖市的重庆,多数时间是以现代化大都市、山城、桥都等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而其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的红色形象却相对淡化。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通过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和各大新媒体平台连续三个多月不间断地以单元化、碎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仿佛打通了一条时光隧道,不断唤起人们尘封的记忆,红色血脉如朝阳般从岁月深处喷薄而出,照耀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重庆构建红色革命历史和厚重文化的城市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党史材料的珍贵留声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看似是一部系列短视频专题作品,实则极具史料价值和教材价值,是教育传播的创新典范。众所周知,以媒体作为介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是一大难题,容易显得单调、枯燥。但《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另辟蹊径,以不超过3分钟的短视频为载体,将教育功能与党史宣传相结合,以恰到好处的播出时长为大众提供了接受信息、入脑入心、投入思考的时间。

一方面,其对史料挖掘和影像表达真正起到了留声作用,可作为珍贵的党史资料保存并为后世借鉴。

另一方面,作品丰富了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播的新形式,为新闻专业教学提供了新案例,为学术转化提供了新路径,是青年学习党史的好教材。

三、特色与经验

青年兴则国家兴、民族兴,青年人学习党史,意义重大。《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在策划和创作时,充分体现了年轻态,为主流媒体宣传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经验参考。

以往的党史宣传报道都较为严肃和正式,主题宏大、题材庄重,容易忽略受众的心理感受和信息接受习惯。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之所以圈了大量的年轻粉,在于栏目抓住了现代年轻人爱用短视频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准确把握年轻群体的心理和特征,以碎片化形式让党史故事“轻装上阵”,用年轻化的形式进行表达。

不仅如此,创作团队还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营造时空感和现场感,使党史宣传立体生动、可观可感,让革命精神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栏目深度挖掘革命文物文献,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党史宣传“动”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对重庆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并以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是一次专业化创作、通俗化表达的大胆尝试。

(一)传受主体年轻态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的传者和受者主要是青年群体。华龙网的采编团队也是一支年轻朝气的队伍,采编团队的创作手法和表达风格都十分贴近年轻人的接受方式,这也是党史作品能够赢得年轻受众青睐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栏目中短视频的主讲人以当地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为主。他们虽不是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但普遍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蕴,能综合运用政治、学术、网络、日常语言自然地讲述原本严肃的党史故事,用青春的声音传播革命先烈的青春故事,带入感很强,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每集节目的主持人都不相同,每集都是新面孔,传播者从被动转为主动,破解了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实现了“多对多”的互动共情[4]。

另一方面,《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主要面向的受众群体是广大青年群众,其中超过1亿的叠加传播量是在校大学生实现的。当他们看到党史作品能以如此新颖的方式呈现并被其所吸引时,会自发地传播给同龄人。从本质上看,无论是对于该栏目的传者还是受者,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用年轻化的方式去表达,有助于他们由情感认同转化为对党史的价值认同。

总体而言,在党史传播中要关注青年群体,灵活运用网络语言、时代语言、青年语言,将红色经典进行通俗化、接地气的全新演绎。主流媒体应不断提升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四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富有活力的青年创作队伍。

(二)传播形式年轻态

新媒体时代,有效传播主要体现为内容上有说服力、形式上有吸引力、文化上有亲和力。尤其是党史宣传,更要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才能吸引更多受众。而要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关键在于创新传播方式。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3亿+的总浏览量主要归功于年轻态的传播形式,栏目在创新传播形式方面的做法可圈可点。

一是精心将厚重的党史碎片化、故事化、具体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每一集党史故事都是一座丰碑。在一个个看似简短的故事讲述中,创作团队既要确保党史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要考虑传播形式的专业性,还要将文献资料用故事化和通俗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做到对党史人物、事件和革命文物文献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的平民化处理,用具体事例和鲜活的党史人物有机串联重庆百年地方党史,生动形象地再现和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二是作品的策采编发符合“四全媒体”要求[5]。栏目探索打造了移动化、碎片化阅读的传播新模式,采取短视频方式集中呈现,并且利用“口、端、站、屏”等多渠道、多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党史,让党史学习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这样直接的视听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此外,创作团队创新传播方式,将党的百年历史细化为诸多分项并深化加工。其中,有民族大义的高尚,有红军歌谣的军民鱼水深情,有一世报国绝命家书的温情……正如专家们的评论,“这是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四、前景与思考

作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党史专栏,《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无疑是一部可供广大主流媒体借鉴的佳作。作品之所以有这样好的评价和超高的浏览量,取决于其制作精良,内容质量过硬。整个创作过程紧跟热点,融入年轻化元素、采用碎片化方式、注重互动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多形态地打造每一集精品内容,讲好党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全新尝试,年轻态的方式和语言突破了传统思维,打破了固有语境壁垒。栏目积极探索新媒体语境,运用年轻的话语体系将红色历史青春化,为学习宣传党史搭建起更广阔、更便捷的平台。作品既可作为党史资料留存,也可为党史教育与新闻传播教育课件学习借鉴。

不过,作为面向青年群体的短视频系列专栏,《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在视听语言和细节处理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视听语言方面,作品目前呈现的声画效果较为单一,每一集的结构逻辑也趋于同质化,其画面场景大多是套用AE模板、在演播室或使用抠像技术完成的,且影片的整体节奏较慢,若连续观看多集短视频可能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细节处理方面,作品缺少字幕,部分主讲人吐字不清、普通话不标准,也会造成受众的理解偏差。建议在画面和镜头语言上可借鉴《青年大学习》,整体拍摄脱离演播室,由主讲人在现场进行体验式介绍,根据讲述内容采用一些外景拍摄或实景拍摄将使短片的画面更饱满、直观,更利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总之,党史宣传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创新应持续推进,不断加强党史短视频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对于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应持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与时俱进,践行“四力”。主流媒体则要着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富有活力的青年团队。

五、结语

相较以往的党史宣传作品,《百年百篇 留声复兴之路》无疑是学界与业界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这一有益实践给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探索了新路径,为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体讲好党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极具操作意义的参考,充分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向泽映,崔健.精心策划,用心用情用力——重报集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宣传的生动实践[J].青年记者,2021(14):14-16.

[2] 管洪.小视频大传播推动党媒融合质变[J].中国报业,2021(15):36-39.

[3] 崔健,焦茂如,张畅.从重报集团建党百年报道看主流媒体全媒体矩阵传播效应[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4):1-3.

[4] 党史原来这么燃!华龙网“百年百篇”栏目引发热烈反响[EB/ OL].华龙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152416255147017,2021-04-16.

[5] 沈正赋.“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3):8-14.

作者简介 颜春龙,博士,教授,重庆新闻学院副院长,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王嘉政,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短视频传播党史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党员生活·下(2021年5期)2021-06-28党史篇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5期)2021-05-28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借势短视频冲出重围新媒体研究(2018年12期)2018-08-30自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的大数据分析新媒体研究(2018年7期)2018-06-29新媒体环境下秒拍短视频的发展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21期)2018-01-18媒体参与短视频报道的适用性研究大陆桥视野·下(2017年7期)2017-09-05大数据时代新闻的生产报道与分享传播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公交移动电视传播内容的研究新媒体研究(2016年21期)2016-12-19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表彰全省党史部门党史优秀成果党史纵横(2016年7期)2016-12-10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相关热词搜索: 党史 探析 语境